農傳媒

農傳媒 image
  • 4075 文章

遠洋漁船觀察員的跑船人生:海上實地觀察與採樣 成為漁業管理的一雙眼

無論驚滔駭浪,還是頂著寒冷刺骨海風,無論漆黑深夜,還是晴朗白天,在海上有一群來自臺灣的觀察員,離鄉背井隨著遠洋漁船,在船上擔任著公正的眼,記錄著每一尾漁獲物的捕撈,也記錄船上的辛勤工作,為我國遠洋漁業貢獻一份心力。

養護管理措施奏效! 認識海洋界的和牛──黑鮪魚

黑鮪是世界最大的鮪魚,在大西洋曾捕到678公斤的世界紀錄,在太平洋目前的最大紀錄是411公斤。黑鮪肉質相當柔嫩鮮美,被稱為海洋界的和牛,每年4~6月黑鮪季為臺灣漁業的一大盛事。

【區域農業新世代系列報導】氣候變遷下友善節水、全面提升雜糧產量 北臺灣的農業永續新思維

過去,臺灣農作栽培模式大多是全年持續栽培為主,憑藉頂尖技術與農民勤奮,尤其是北臺灣的水稻一年兩作、寫下高產量奇蹟,然而隨著栽培環境的轉變、國人米食攝取量逐年降低,加上氣候變遷下水資源稀缺,該如何找尋農業永續發展的新方向?

農業推廣貢獻卓著 第1屆「幸福農村金推獎」18家農會、20人獲獎

為表揚農業推廣領域表現卓越推廣人員及農會,農委會舉辦第1屆「幸福農村金推獎」於10日頒獎,總計有18家農會、20位農會推廣人員獲獎。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農業政策訂定得再好,沒有農村第一線推廣人員協助政策落實,政策無法成功,農委會希望以此獎凸顯農業推廣的貢獻,以此向第一線推廣人員致謝。

為中秋做準備!花蓮與頂級超市攜手推「榛蔚廚房嚴選食材」

花蓮為全臺有機耕種面積最大的縣市,再加上中秋檔期將至,花蓮縣府今宣布與頂級超市業者合作,集結縣內農場與業者,於全臺7家city’super超市展售花蓮有機食材與農產,花蓮縣縣長徐榛蔚也趁此機會,北上推銷花蓮的優質農產與伴手禮。

導入5大農業跨域技術 開展全球糧食生產新契機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預測2050年有四大主要因素將造成傳統農業模式對於未來食物需求的壓力:包括人口總量增加、自然資源缺乏、氣候變遷與食物浪費。人口方面,專家預測將增加24億人口並轉往都市,都市化除了造就收入提升,亦造成基礎設施如冷鏈的需求增加。

降低荔枝椿象危害 防檢局祭5招整合防治策略

荔枝椿象為近年嚴重入侵的害蟲,主要寄生在無患子科植物(包括龍眼、荔枝、臺灣欒樹、無患子等),目前全臺皆可發現牠的蹤跡,對農業生產、生態及人身安全等3個層面產生重大影響。對此,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簡稱防檢局)在試驗研究單位協助下,已訂立荔枝椿象整合防治策略及綜合防治曆,依據荔枝、龍眼作物生長期及荔枝椿象生長階段,分別採取物理、化學或生物等適當的防治方法,以利地方政府與農民掌握防治時機及早防範。

一艘遠洋漁業漁船 猶如一座工廠 撐起龐大產業鏈

6月下旬前鎮漁港非常忙碌,港內停滿近百艘遠洋魷釣船,有些船正在卸魚,有些進行秋刀魚棒受網設備的更換,也有的準備加油、補給等。在這個全國最大的遠洋漁業重鎮,從漁船卸魚,到出港前的整補作業,在在展現遠洋漁業充沛的活力。

喝咖啡也能愛地球!選一杯友善環境的好咖啡

全世界對咖啡的需求逐年增加,近20年咖啡產量增加近2倍之多(International Coffee Organization 2019)。臺灣人也越來越喜愛喝咖啡,咖啡進口量逐年攀升,從30年前年進口量不到4,000公噸到現在增加了10倍,每年約需要進口超過40,000公噸的咖啡豆(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2019),全臺灣幾乎每個月就能喝掉350萬杯咖啡(中杯咖啡12盎司),帶來超過4.5億元的銷售價值(經濟部統計處 2018)。

【星光花室】花開.富貴 居家招財祕笈大公開

疫情陰影籠罩的上半年讓不少人荷包縮水,不但本業不旺,偏財運似乎也跟著說掰掰。不過別擔心,時序進入下半年後,只要遵照幾個招財小撇步,就能成功轉運,躋身年度幸運星!快跟著星座專家小孟老師的預測,一起衝刺財運,讓財庫大豐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