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農傳媒 image
  • 4075 文章

韓國農業界興起「不接觸」風潮 農民搶當YouTuber推銷農產品

韓國原來的外食文化因應疫情也逐漸被在家用餐取代,家庭烹飪文化隨之興起,拜科技發達所賜,現在隨時可以透過手機、電腦觀看烹飪影片,學習相關料理技術。過去民眾多至傳統市場、超市採購新鮮食材,現因疫情影響,且韓國農民掀起直播熱潮的關係,「在線農民」成為目前民眾青睞的方式之一。

世界之巔下的漁業研究站 初窺尼泊爾漁業

博卡拉谷地約在尼泊爾的中心,有三個主要淡水湖泊:費娃湖、貝格納斯湖和魯帕湖。費娃湖是一個群山環繞的單循環湖(monomictic lake),集水區諸多溪流承接了尼泊爾最多的降雨注入湖中,在唯一溢流口設有水力發電廠與灌溉設施。費娃湖中約有1,700艘木造小船與筏,主供觀光遊湖使用。

【尋味有機】食農尋根之旅 領略在地風土之美

多數在現代社會成長的孩子們,從未腳踏實地踩踏在田埂上,更別說養鴨餵鵝、割稻插秧,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每日埋首書桌,學習書本知識,和土地的距離越來越遠,好像已遺忘大地之母的智慧與溫暖。倘若多親近土地,了解土地、食物與人類之間的關係,你會發現,農業不只是糧食生產,也是延續生態環境、農藝文化的實踐。

記一段與李前總統登輝先生的農業奇緣(上篇)/丁文郁

政治領域的李前總統大家都耳熟能詳,但擁有農經博士學位,且一直以「農業人」自居的李前總統,在農業領域的作為與貢獻相對上則較為陌生。談到農業,筆者雖然是就讀臺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一路由大學部直到博士的農學科班生,但因生也晚無緣親炙於任教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時的李登輝教授。但 2002年9月10日在因緣際會下有幸與李前總統結識,又蒙李前總統之知遇,從此就農業領域與他有了綿密互動,所以得以近距離觀察與體會李前總統對臺灣農業的真愛與對農民的疼心,尤其是對農漁會沒有任何附帶條件的包容與支持。

記一段與李前總統登輝先生的農業奇緣(中篇)/丁文郁

在卸任總統後,仍心念農業金融法制定的李前總統,在各種場合演講、發表文章敦促進度,源於任職農復會期間,就已建構的「獨立於一般金融之外的農業金融體系」的想法,足見先生立意在臺灣農業有一番作為的信念。此篇,作者除了敘述農業金融法制定的理念與過程,更詳述台灣農漁業最黑暗的篇章,亦即在 2001 至 2002 年間,36 家調整後淨值為負數的農漁會信用部強制讓與銀行承受事件,引發「1123 與農共生」大遊行之後,如何堅持理念制定農業金融法。

記一段與李前總統登輝先生的農業奇緣(下篇)/丁文郁

2005年還心念「農業基本法」立法的李前總統,對於臺灣加入WTO之後的開放環境如何思考?現今為農業人信奉的「三生一體」與「六級化產業」的農業觀,如何普及於世,本文作者在這一篇呈現立法過程。最後,為什麼李前總統要親自實踐發展「臺灣國產肉牛產業」,與臺灣農地休耕、土地利用有什麼關係,他的一整套農業思想的脈絡終於在此呈現並得到結論。

【流言追追追!食安迷思、不實謠言大破解】

近年來,在社群間流傳、未知來源的一頁式廣告,頻頻出狀況,詐騙情形層出不窮,成為社會隱憂。惡質業者利用這種可簡單上架產品的手法,製作假廣告,以假食物或劣質品,假冒臺灣農產品,欺騙消費大眾購買,一旦揭發後,不僅民眾求償無門,許多遭冒名的業者,更是深受其害。另一方面,食品安全相關議題也是國人關注焦點,網路社群間不時流傳的食安謠言,不僅容易誤導民眾,更甚者還可能引發社會恐慌,導致人心惶惶。為此,農傳媒成立新聞專區,蒐集各種案例,破解這些惡質的詐騙廣告手法與食安謠言,和關心臺灣食安的大眾站在同一陣線,捍衛臺灣農產品聲譽,帶來正確的食安觀念。

【區域農業新世代系列報導】鮮嫩好吃的有機青油菜 是夏日午餐的綠色驚喜

改良場研究室裡的一次美麗誤會,竟培養出能對抗氣候變遷的耐旱蔬菜!由臺南農改場育成的青油菜,不僅是校園營養午餐菜單上的寵兒、有機農場的重要作物,未來,更將成為你我餐桌上最營養美味的綠色驚喜。

多種海洋生物可吸收病毒 保持海中病毒量平衡

許多種海洋生物能在過濾海水、獲取氧氣與食物的同時吸收病毒顆粒。根據荷蘭皇家海洋研究中心(NIOZ)海洋生物學家Jennifer Welsh的論文,說到吸收病毒顆粒的海洋生物,最有效率的是「海綿」。Welsh說:「當病毒感染細胞,它會利用宿主製造新病毒。一旦新病毒被釋放出去,自然會去感染更多細胞。」然而Welsh發現海洋中雖然有為數眾多的病毒顆粒(光在一杯海水中就有超過1億5,000萬個病毒顆粒),但它們絕大多數會變成各種海洋動物的午餐。

國際農業展望 FAO報告指出:未來10年糧食供應將超過消費需求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與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共同發布「2020~2029農業展望報告」,提供未來10年有關農漁產品的市場評估,範圍包括國家、區域及全球層級,以及透過數據基礎來支援決策者建構韌性糧食體系,以因應糧食安全、氣候變遷、農村生計及全球資源使用等長期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