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一段與李前總統登輝先生的農業奇緣(上篇)/丁文郁

李前總統擁有農經博士學位,總統一職卸任後,仍心繫於臺灣農業的發展與未來。(圖片提供/總統府)

以「農業人」銘記的前總統李登輝先生在政治領域的成就已為大眾耳熟能詳,但卸任總統後回歸農業本業,在催生我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場農民運動、促成農業金融之制定,建構獨立一般金融之外的農業金融體系、倡議農業基本法,做為因應我國農業轉型與永續發展之需、並成為推動我國肉牛產業的先驅等事蹟,鮮為國人所知。

本文是曾經擔任行政院金融重建基金、農委會農漁會信用部賠付專款評價小組委員的丁文郁博士,以與前總統李登輝先生在此領域近身工作的經驗,爬梳7項農業事件及其扮演角色剖析為題,闡述前總統的嘉惠農業的功績。

文/丁文郁

2020年7月30日,我國當代哲人政治家、有「民主先生」之譽的李前總統登輝先生,蒙主寵召永別他一生摯愛的臺灣。「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 留給國人無比的哀思與緬懷。

政治領域的李前總統大家都耳熟能詳,但擁有農經博士學位,且一直以「農業人」自居的李前總統,在農業領域的作為與貢獻相對上則較為陌生。談到農業,筆者雖然是就讀臺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一路由大學部直到博士的農學科班生,但因生也晚無緣親炙於任教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時的李登輝教授。但 2002年9月10日在因緣際會下有幸與李前總統結識,又蒙李前總統之知遇,從此就農業領域與他有了綿密互動,所以得以近距離觀察與體會李前總統對臺灣農業的真愛與對農民的疼心,尤其是對農漁會沒有任何附帶條件的包容與支持。

身為這一段歷史的參與者和見證人,在李前總統辭世後,筆者認為有責任將他在卸任總統後,對農業領域的用心妥為記述,以留諸後世,所以不吝揣陋爰筆以誌之。

 7 項與李前總統有關的農業事件及其扮演角色之剖析

緣起2002年9月10日包括筆者在內的農會界代表,為不當農漁會信用部改革政策晉見李前總統並陳情求助,當天即依李前總統要求,由筆者做為前開陳情事件聯繫窗口,隨後在9月18日又受李前總統之命成為其農業幕僚以來,凡是與李前總統互動或有所交辦任務都會加以記錄。依據累積的紀錄按時間序列,整理歸納出與李前總統有關7項農業事件,並將他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詳細說明如下:

▌ 一、2002 年「1123 與農共生」農民運動的催生者

緣起於2002年8月22日財政部發布農漁會信用部分級管理措施1(以下稱信用部分級管理措施),造成「假金融改革之名,行消滅農漁會信用部之實」的疑慮,因而引起農漁會界一致反彈與恐慌。所以雲林縣各級農漁會總幹事,透過時任縣長張榮味先生邀請當時立法院王金平院長,於當年9月7日南下雲林縣王子大飯店舉開座談,期能經由王院長協助,讓財政部信用部分級管理措施有所轉圜。

適逢當天辛樂克颱風來襲,空中交通中斷(當時高鐵尚未營運),導致王院長無法如期出席,使得事先已在張縣長位於虎尾青埔會館等候的雲林縣各級農漁會總幹事困坐愁城。就在9月7日下午約1點時,筆者接獲雲林縣西螺鎮農會余贊宏總幹事的來電,告知事情緣由並問計於筆者。

一聽到雲林縣各級農漁會總幹事聚集於張縣長虎尾青埔會館時,腦海中靈光乍現想到事已至此,能說動時任總統陳水扁先生讓政策急轉彎,且又了解農漁會在臺灣存在價值與重要性,放眼全臺灣只有出身於農業界的李前總統登輝先生,所以只要有機會向李前總統面報並獲得支持,將會有逆轉可能性。而身為雲林子弟的筆者,素知張縣長與李前總統核心幕僚黃昆輝先生有至親之誼,故建議余總幹事可就近請張縣長協助聯絡黃昆輝先生,請他代為轉達農漁會界欲晉見李前總統與陳情之意。

余總幹事從善如流接受筆者建議,隨即面報張縣長並請求協助。約半小後,再度接到余總幹事來電,告知李前總統應允於9月10日上午10時會見農會界代表。依照約定的時間,9月10日上午10時在中華民國農民團體幹部聯合訓練協會(以下稱農訓協會)陳明吉秘書長帶領下,筆者與5位農會總幹事2 ,一同前往翠山莊晉見李前總統,向其報告政府假金融改革之名,行消滅農漁會信用部之實的具體事證與不當之處,並由筆者負責簡報與面呈由農訓協會研究員分工蒐集資料、筆者主筆的「因應金融改革農漁會信用部之主張」說帖。

聽取一行人報告後,李前總統略帶歉意地表示,自卸任後因致力於協助安定政局,以促進經濟發展,所以對農業議題有所忽略,但經由剛才的簡報,才發現農漁會信用部經營就像在風雨飄搖般朝不保夕,農漁會更面臨到覆滅危機。

他更進一步提及自服務農復會3以來,歷任多項公職,但只要是與農業政策有關的施政,都有賴農漁會的協助,故充分了解農漁會存在的重要性與價值。但在信用部分級管理措施下,形同消滅農漁會信用部。李前總統譬喻信用部宛如農漁會的心臟,人沒有心臟不能活,所以沒有信用部的農漁會也終將傾覆,今天知道農漁會面臨如此嚴重的生存危機,他當然要幫忙講幾句公道話。

本來此行預期的目的,只想請李前總統找機會和陳總統溝通,能夠暫緩實施信用部分級管理措施,讓農漁會有調整改善的時間與空間。但聽完李前總統的回應之後,初生之犢不怕虎的筆者,福至心靈地冒昧向李前總統提出撥空蒞臨9月12日「全國農漁會第二次共識大會4」的邀請,以鼓勵農漁會勇於面對此次挑戰,並就政府信用部改革政策公開發表看法與主張,沒想到李總統不假思索一口應允,並立即排開當天行程配合。

應邀出席9月12日「全國農漁會第二次共識大會」的李前總統,在演講時公開批判政府以金融手段,解決農業問題的不當作法,並力挺農漁會支持改革,反對消滅的呼籲。揆審2000年首次政黨輪替以來,陳水扁總統的施政,大致延續著李前總統「臺灣優先」理念;就任初期也常針對國家大政向李前總統請益,所以前後任2位國家元首互動佳且頻仍自不在話下。

李前總統與陳前總統,兩位國家元首互動頗佳。不過兩位也曾就信用部改革一事,各自有不同的看法。(圖片來源/總統府)

當9月12日李前總統公開就不當的信用部改革政策提出批判時,因為這是民進黨執政以來,互動頗佳的前後任2位國家元首在重大政策首度產生歧見,自然引起社會大眾高度關注與媒體大幅報導。更因李前總統9月12日公開力挺,讓農漁會的聲音與立場,從此獲得媒體給予平衡報導的機會,扭轉了在這之前媒體針對信用部改革的報導,一味採用政府觀點的劣勢,為爾後「1123 與農共生」大遊行,逐步取得社會大眾的理解與媒體正面肯定奠定基礎。所以說李前總統9月12日力挺農漁會的公開談話,無疑為「1123 與農共生」大遊行開了第一槍。

9月12日李前總統公開談話帶來重大震撼,財政部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以下稱農委會)都先後派人向李前總統說明與遊說,還有不少前後任總統共同友人也穿梭其間,力求消弭2人間歧見,但李前總統始終不為所動,堅定力挺農漁會不應被政策消滅之意志,所以在9月23日李前總統利用出席台灣團結聯盟(以下稱台聯)政策研討會機會,再次提醒與呼籲陳總統:「改革應照顧到農漁民權益,不好好處理農漁會信用部的問題,搞不好政權都會丟掉了。」同時也提出導致農漁會信用部逾放比例偏高七項原因之觀點。

針對9月23日李前總統的第2度提醒與呼籲,沒想到隔天陳總統在出席世界台灣商會聯合總會演講時拉高分貝表示:「若因為怕失去政權而不敢改革者,是懦夫的行為;為了保住政權而不改革者,是自私自利、苟延殘喘的行為」。

事件發展至此,李前總統透過辦公室聯繫筆者,於9月26日約見農訓協會陳秘書長與筆者,明白告訴我們兩人陳總統回應如此強硬與決絕,再來只能透過人民力量讓他知道農漁會信用部改革政策走偏了,所以農漁會要做好以自力救濟的社會運動方式,來改變陳總統不當的農漁會信用部改革政策之心理準備。

接獲李前總統的提示與指導,10月4日召開的全國農漁會自救會5(以下稱自救會)第3次委員會做成「以縣(市)為單位,各縣(市)農會與區漁會籌組萬人農漁民遊行請願活動至縣(市)政府表達心聲,各縣同步進行,日期另訂。」之決議,做為爾後發動全國性農漁民社會運動暖身之舉。

經過半個月的籌劃,10月22日自救會第4次委員會做成「10月29日各縣(市)同步舉辦萬人農漁民遊行至縣(市)府與縣(市)議會請願活動、11月23日舉辦全國農漁民團結自救大遊行」等重要決議。

依前述決議,10月29日全國各級農漁會依縣(市)別,帶領農漁民同步在各縣(市)以陳情請願遊行、公聽會、說明會、座談會等方式,表達對政府當前農業政策、及假金融改革之名,行消滅農漁會信用部之實的措施之不滿。此次活動的成功,也為「1123 與農共生」大遊行的動員,奠定下良好的基礎。

農經學者出身的前總統李登輝,一直以來都十分關心農漁民。(圖片提供/豐年社)

由於李前總統9月12日的公開批判與呼籲,引起社會高度關注與政策壓力,迫使財政部於9月13日、10月21日及11月15日,針對信用部分級管理措施,不到2個月時間就進行3次大幅度修正,卻仍無法取得農漁會界認同,正好凸顯政府原訂信用部改革政策的不周延與粗糙。最後行政院雖然在11月 17日宣布信用部分級管理措施暫緩實施6,但仍然無法消弭農漁會界對政府不信任與不滿的情緒。所以隔日自救會仍依原訂計畫,率領全體農漁會舉開「1123 與農共生」大遊行誓師大會。發展至此,「1123 與農共生」大遊行, 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毫無轉圜餘地。

讓筆者事隔多年但仍記憶猶新的是11月21日凌晨12時30分,筆者還在辦公室撰寫2天後「1123 與農共生」大遊行相關資料時,突然分機電話鈴響起,接起話機傳來的竟是李前總統聲音,驚訝之餘先請安關心他老人家為何這麼晚還未就寢,只聽他語帶憂慮告知筆者,11月23日會有很多農漁民走上臺北街頭,一想到他們的安全問題,就有所擔心而睡不著。

聽後令筆者頗為動容,隨即向李前總統提出請託與保證,請他協助提醒執政當局務必約束情治單位及民進黨支持者,不要刻意挑釁遊行隊伍製造衝突,自救會與各級農漁會已做好準備與演練,保證本次遊行和平理性,並會將北上的農漁民平安順利帶回出發地,絕不會讓1988年520農民運動棍棒與磚塊齊飛的流血衝突場景出現。事後驗之於事實,「1123 與農共生」大遊行當天,未見任何刻意挑釁情事,讓本次遊行才得以和平落幕,筆者相信重然諾的李前總統應發揮影響力方有以致之。

2002年當時財政部頒布農漁會信用部分級管理措施時,李前總統以行動力挺農漁會。(圖片提供/豐年社)

在自救會運籌帷幄下,以農漁會為主體發動的「1123 與農共生」農漁民大遊行,於 2002年11月23日如期登場,並在完成訴求後於下午約5時和平理性落幕。回顧這場大遊行,締造臺灣農民運動事件多項的歷史新猷,其一、對話層級最高:涉及 2 位前後任國家元首,對農業金融改革與農業政策之對話;其二、負責善後的政府層次最高:行政院長3度請辭獲得慰留,財政部長與農委會主委辭職以示負責;其三、訴求達成率最高:10項訴求中有9項已陸續完成;其四、規模最大:依臺北市警察局估計,約有13萬5千人參與,其人數為2002年之前發生的社會運動之最;其五、最為理性和平:雖然參與人數為我國社會運動史之最,卻不見任何衝突或流血事情發生,所以無人被拘捕或遭判 刑;且遊行進行時秩序井然、解散退場時迅速有節。職是言之,「1123 與農共生」大遊行被譽為臺灣社會運動的典範。

不容諱言,沒有「1123 與農共生」大遊行,農漁會必然會被不當政策輾壓而走向覆滅,成為歷史名詞,農業金融法與獨立於一般金融之外的農業金融體系更是杳如黃鶴。但若無李前總統9月12日公開力挺,且面對各界遊說不為所動,一路堅定支持著農漁會,和需透過自力救濟的社會運動方式無法逆轉既定政策的明確指示,「1123 與農共生」大遊行事件則不會發生。所以說李前總統絕對是2002年「1123 與農共生」大遊行事件最關鍵的催生者。


【註解】

1 財政部於 2002年8月22日發布農漁會信用部分級業務管理規定,按信用部逾放比率施以不同程度的業務限制。依此規定,全部253家信用部,受到業務限制者計有197家,比率高達78%,導致政府「假金融改革之名,行消滅農漁會信用部之實」的疑慮不脛而走。

2 雲林縣古坑鄉農會袁靖雄、雲林縣麥寮鄉農會許丕修、雲林縣斗南鎮農會張有擇、臺南縣左鎮鄉農會莊轉心、高雄縣杉林鄉農會溫啟學。

3 全名為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1948年10月1日,中華民國與美國依據所簽《中美經濟合作協定》,在南京市成立「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由5名委員管理,其中3名是華人、由中華民國政府任命,2名是美國人、由美國總統任命。是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的前身。

4 2002年9月4日農訓協會辦理為期2天「農漁會總幹事前瞻管理研討會」,由於受到8月22日財政部信用部分級管理措施的影響,隔日出席的總幹事一致要求變更課程,改為召開「全國農漁會共識大會」,並達成 1.成立「全國農漁會自救會」、2.推舉自救會會長與副會長、3.以後有關農漁會共同行動概由自救會決定及對外發言等決議。所以9月5日舉開的「全國農漁會共識大會」為第一次會議。

5 全國農漁會自救會是以農訓協會為運作中心,為因應財政部信用部分級管理措施,由全國各級農漁會總幹事於9月5日發起成立的非常設組織。

6 11月17日行政院以院臺財字第0910091428號函,指示財政部對「農漁會信用部分級管理規定」應自即日起暫緩實施。11月19日財政部依據行政院前開函示,以台財融(三)字第0913000987號函轉知各縣(市)政府,農漁會信用部分級管理規定自11月19日起暫緩實施。


【延伸閱讀】

記一段與李前總統登輝先生的農業奇緣(中篇)/丁文郁

記一段與李前總統登輝先生的農業奇緣(下篇)/丁文郁

*此文後續也將刊登於「農業推廣文彙」。

作者/丁文郁
臺灣大學農業推廣學博士、中華民國農民團體幹部聯合訓練協會高級研究員兼出版處長。經歷:全國農漁會自救會執行秘書、全國農業金庫獨立董事、行政院金融重建基金評價小組委 員、行政院農業委員農會漁會信用部賠付專款評價小組委員、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肥料價格審議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