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洋漁船觀察員的跑船人生:海上實地觀察與採樣 成為漁業管理的一雙眼

觀察員彷彿海上的眼,在第一線記錄著臺灣遠洋漁業工作。

內容提供/《漁業推廣》 文/財團法人台灣養殖漁業發展基金會組長 李昱鼎、《漁業推廣》編輯蔡旻宏 圖片提供/遠洋漁業觀察員 陳彥志、曾政寅

無論驚滔駭浪,還是頂著寒冷刺骨海風,無論漆黑深夜,還是晴朗白天,在海上有一群來自臺灣的觀察員,離鄉背井隨著遠洋漁船,在船上擔任著公正的眼,記錄著每一尾漁獲物的捕撈,也記錄船上的辛勤工作,為我國遠洋漁業貢獻一份心力。

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通過以來,國際漁業組織要求會員國執行觀察員計畫,特別針對高度洄游的鮪魚進行資源管理。1990年我國政府開始著手設立檢查員制度,為研究和保護海洋盡一份心力,自2002年起執行觀察員計畫迄今。三大洋區鮪類保育組織針對主要目標魚種的作業漁船,訂有觀察員最低人數要求,例如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WCPFC)即設定5%的涵蓋率,規定每百艘大型鮪釣船,至少應配有5名觀察員,雖然我國人力吃緊,但已優先符合大西洋大目鮪與長鰭鮪作業船各10%與5%涵蓋率的要求。

目前有對外漁業合作發展協會和漁業署皆有招聘遠洋觀察員,對外漁協招聘79人,漁業署招聘21人,合計遠洋觀察員100人,依照任務所需,被指派在三大洋執行觀察業務,每次隨船出海就超過半年,在船上與船員和船長朝夕相處一起生活,同舟共濟齊心為遠洋漁業打拼。

觀察員除了詳實記錄漁船捕撈魚種資料外,還需協助科學研究採樣。

滿腔熱血踏上甲板

每年漁船返港或是執勤結束,觀察員就會回到漁業署待命,並帶回在船上所累積的豐富觀察報告,本文分享3位觀察員海上工作的甘苦。其中資歷最深的王進名,具有多年的海上觀察員經驗,出入三大洋猶如家常便飯,善於與船長溝通周旋大小事務;陳彥志則是具有4年觀察員資歷的學長,嚮往大海與悠遊自在的生活,總是用海上執勤的機會記錄海上所見;而剛入門幾年的曾政寅雖然是學弟,但積極學習的心態,讓他在海上執勤期間累積了豐富的經驗。

對於踏上海洋工作,一般人會認為需要深厚的漁業背景,但出乎意料的,多數的觀察員當初僅是因為滿腔熱血而入行,觀察員表訂的聘用資格只需要高中以上學歷,而主要的工作是出海記錄漁撈狀況,所以面試時還會要求打字文書能力,以及基本電腦操作如Office系統和Power Point軟體,進行報告、統計或報表呈現,測試過程皆符合需求即可聘用。另外由於工作上需要與船公司和冷凍運搬船接觸,並接受登檢等情況,如果具備基本外語能力,對於工作上滿有幫助。

海上的公正之眼

經過聘用之後,觀察員會開始大約一個月的密集訓練,經由海洋大學、資深船長及漁業署等專業授課,每天扎實上課8小時,把工作需要的魚種辨識、漁業型態、漁撈及航海儀器、海洋法規等專業漁業知識,以及各式航海儀器的原理直接傳授學員,再經過測試確認學員是否吸收瞭解,最後在上船前再接受漁船船員基本安全訓練班(即俗稱3.5天的大基安訓練),便可取得船員證,由漁業署依照業務所需安排上船工作。

漁船出海作業,船長須依各洋區作業規定填寫漁撈日誌,為了有效覆核、加強漁獲統計資料的精確度、符合國際社會對海洋管理及保育的期望,並藉此蒐集一般報表所欠缺的保育類或其他混獲生物(如海龜、海鳥、鯨豚等)資訊、瞭解實際作業的情形,設置觀察員是目前最有效的做法。

觀察員需要在忙碌的捕撈作業中,抓緊時間記錄。

透過觀察員在海上的實地觀察、記錄和採樣,蒐集具有科學價值的資料,有效輔助漁業相關科學研究,提升我國遠洋漁業漁獲資料的正確性,並配合國際趨勢,提升我國遠洋漁業管理形象。在船上除了記錄漁撈情況,科學採樣也是十分重要的工作,依照國內學者研究所需做採樣,不同洋區有不同的樣本需求,取肌肉、尾鰭、骨髓、硬鰭、胃袋或生殖腺等珍貴樣本,這些在上船前會先與船長溝通,用途以資源評估為主。

酸甜苦辣的跑船人生

每趟觀察的航程都是隨機分配,在三大洋間跑船的過程,經歷許多酸甜苦辣的人生體驗,許多特別的國外小港,或許是許多人一輩子聽都沒聽過的地方,位於非洲西岸大西洋的維德角共和國、位於加勒比海的千里達及托巴哥共和國、迦納蒂瑪港,塞內加爾的達喀爾、納米比亞的華維斯灣,在異地有時孤身進港,有新奇也有危險,必須照顧好自身安全。在海上的生活不比陸地,通訊十分不便,漁業署在每個洋區會安排一位助理,就像是觀察員的保母,每周一或二需要打電話回臺, 除了報告工作,也將想對家人說的話,透過助理轉達。

當觀察員特別辛苦的地方,是在有風浪時做觀察,尤其為了捕抓南方黑鮪和長鰭鮪,來到高緯度的地方往往會遇到6~7級浪,十分危險,晚上海風吹打,溫度大約12~16度左右,穿著雨衣和羽絨衣,有時裡面還要穿好幾件衛生衣才能禦寒。此外,在船上洗澡也是需要勇氣的,當淡水不足時,寒冷的天氣也必須在甲板洗澡,有時盛接雨水使用,也可能是冷氣的冷凝水,就像當兵一樣,每位觀察員都有一套自己的生存之道。

有時船長會將所捕撈的漁獲,分給船員加菜。

至於船上的飲食則是碰運氣,關係到船公司所配置的廚師以及採買的食材,遇到會料理的廚師吃什麼都開胃,若是遇到隨意煮煮的情況,既使食材沒煮熟也要硬著頭皮吃下肚,在船上缺乏新鮮蔬菜,三色豆往往一吃就是整年。

在海上工作雖然辛苦,但也有讓人欣慰的事情,海上遼闊無垠,即使是簡單的日出日落也比陸地漂亮,一個打雷的瞬間,出現雙彩虹的全景,或是地震時整片海面的水珠跳動,讓人體會大自然的壯觀。在海上空氣新鮮,很少有灰塵,讓許多人回到臺灣擤鼻涕時,總會突然懷念起海上的生活。

遠洋漁業觀察員,左起為曾政寅、陳彥志、王進名。

給新進觀察員的建言

每位觀察員對於海上的生活總有說不完的故事,雖然辛苦但卻是人生中難得的歷練,對於有意從事觀察員工作的新人,他們以自身的經驗給予一些建議。

王進名

歡迎各位加入觀察員的行列,但入行前請必須抱著海上生活的決心,不能抱著玩一玩的心態,認真對待這份職業將有所收穫。

陳彥志

如果對漁業或海洋生態有興趣,這份工作可以支撐你做得長久,此外在海上也是個存得到錢的機會,利用這段時間遠離瑣事,在船上進修做人生規劃,存下人生第一桶金。

曾政寅

觀察員對於剛畢業的學生來說是份十分不錯的工作,也是一個踏進漁業的契機,觀察員的年資具有許多考取海洋相關證照的優勢,並且利用機會熟悉遠洋漁業的每個環節,未來可朝船長或遠洋公司的職位邁進。

 

本文轉載自406期《漁業推廣》月刊,原文標題〈漁業管理的眼 大海上的觀察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