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農傳媒 image
  • 4073 文章

【綠主張】破紅土而出的雪白洋菇

時值立秋,烈陽卻不輸盛暑,車行在兩旁已收割的嘉南平原間,前往有「開臺第一鄉」之稱的雲林縣水林鄉,平坦稻田間,一棟翠綠的「龍池洋菇場」遠遠地進入眼前

placeholder-light

【2017十大神農】何秉洋:異鄉崛起,鳳梨青農的奇幻漂流

從嘉義的鳳梨青農躍升成屏東鳳梨產業的第一把交椅,過程中的酸甜點滴,是鳳梨的滋味,也是何秉洋與沈宜蓁愛情的滋味。同樣的金鑽 17號,何秉洋的種植卻有獨門祕訣,讓他的鳳梨甜度超越西瓜,甚至被同業形容成擁有「和牛般入口即化」的口感。

是咖啡,也是茶!高雄場成功開發機能性「咖啡葉茶」

臺灣近年來隨著飲食習慣的多元化,加上國際知名連鎖咖啡館、便利超商現煮咖啡供應,「咖啡」儼然成為國人生活必需品,更帶動了咖啡豆栽培種植風潮。

【高雄農業新南向】之三:農村旅遊新趨勢!一日農夫體驗吸引星馬遊客來臺

2017新加坡國際旅展於8月在新達城新加坡國際會議展覽中心舉辦,高雄市農業局特別前往行銷「高雄一日農夫」。精準行銷策略吸睛,連知名美食旅遊平臺「玩味新加坡」也與高雄市洽談合作。

【飽讀好書】纖維、纖維、纖維,重要的事要說三遍

採取高纖飲食,除了眾所周知對腸道健康有好處以外,似乎還能減少大腸癌、乳癌、糖尿病、心臟病、肥胖症,以及早逝的風險。

【高雄農業新南向】之二:型農計畫培育農業菁英、儲備軟實力

為培育臺灣農業的生力軍與鼓勵青年投入農業,高雄市政府農業局自102年開始「高雄型農」計畫,培訓550名型農,平均年齡僅32歲

申請溫網室補助耗時費力,農委會允諾加速申請流程

委會宣布 5年投入 70億,補助興建 2,000公頃較抗颱的「強固型溫網室」,許多農民躍躍欲試,卻反映找不到工班、申請補助的流程太久

開發新品系!水試所可生產100%全雄性臺灣鯛魚苗

臺灣鯛是臺灣養殖業產量最多的魚種,水試所多年來將臺灣鯛列為重要研究項目,持續進行遺傳育種的研究工作

從里山到羅山,全臺第一座有機村啟動二次生態復興

花蓮縣富里鄉羅山村在 2002年成為全臺第一個有機示範村,名聞一時,13年過去,有機農業已成為花東顯學,羅山村不再是唯一,該如何帶動社區重新發展

對付夜蛾、白粉病,臺南場有妙招

目前氣候乾燥及正值季節轉換期間,田間夜蛾類害蟲密度逐漸上升,尤以落花生田區發生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