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農傳媒 image
  • 4073 文章

【記憶中的嵐山】書摘:《森林‧部落‧人──太魯閣林業史》第五章木材產業興起

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和國立東華大學團隊耗時5年,訪談26位耆老,出版《森林‧部落‧人──太魯閣林業史》和影像集。在太魯閣林場開發過程中,興建三號隧道堪稱是最重要的工程。三號隧道又稱「籠翠隧道」,1954年打通,長達395多公尺,是太魯閣林場中最長的隧道,使得伐木作業可深入帕托魯山、太魯閣大山心臟,帶來林場黃金盛世,嵐山工作站也在1960年正式設立,成為太魯閣林場指揮中樞。

「非第三方有機驗證」的有機農業可行嗎?解構韓國Hansalim合作社的成功之道

臺灣除了有第三方有機驗證的有機農產品外,以友善耕作政策推動的友善農產品,或是參與式保障體系(PGS)生產的農產品,在目前國內都不能宣稱是有機,這樣消費者能理解及接受嗎?

預防疾病又整腸顧胃,周信佑談益生菌應用在水產飼料的新里程碑

優酪乳富含益生菌,可促進腸胃蠕動,在廣告宣傳下儼然成為時下最夯的養生飲品。除了人類可食用,益生菌近年也被開發成飼料添加劑,應用在豬、雞等禽畜動物的腸胃保健中,讓農民降低動物用藥和抗生素的使用,確保食安。在這發展趨勢下,臺灣水產動物的應用還在起步階段。

活蟹、死蟹輸入不需向防檢局申報,也不會傳遞非洲豬瘟

有關昨(30)日媒體報導有貨運業者接到自中國大陸透過航空快遞寄送來臺的活蟹,疑似有非洲豬瘟防疫漏洞一事,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今(31)日指出,活蟹、死蟹,均不會傳播非洲豬瘟,也不是應施檢疫之動物品目,輸入時不需向防檢局申報檢疫。 

東京「築地市場」吹熄燈號,「豐洲市場」接棒成為日本人的新廚房

東京築地市場走入歷史,2018年10月11日開始改由「豐洲市場」(豊洲市場toyosushijyō)接棒!10月13日開始開放一般民眾參觀,立刻引起關注,這處東京新成立的海鮮及農產品批發市場,正式取代了原來日本第一築地市場的地位。
市場於週六上午10點開始開放一般民眾入內參觀。而豐洲市場正式開市當日,新的魚市場一早響起競標鈴聲,地板上整齊排放的冷凍黑鮪、業者充滿氣勢的喊價聲,和過去沒有不同,青果市場上午也一如往昔展開叫賣。

【飽讀好書】《照護的邏輯》

作者長期在醫院田野,貼身觀察糖尿病患的治療過程。本書談的是照護的方法/倫理,並以荷蘭健康照護人員做得最好的一面,討論醫護人員如何提供既嚴格又寬容的照護。呈現的是柔軟、有韌性的態度,以及善體人意的鼓勵、充滿創意的彈性調適。這樣的觀點對於社會上各種活動的思考都有所助益。

大鵬灣發現兩種新蚵仔,雙線牡蠣具養殖潛力

臺灣年產值高達40幾億的牡蠣產業,可望再添新物種。農委會水產試驗所(以下簡稱水試所)在大鵬灣進行的牡蠣物種調查中,發現2種臺灣尚未有紀錄的矮牡蠣與雙線牡蠣。其中雙線牡蠣為中大體型牡蠣,經研究人員判定具有產業發展潛力,未來水試所將進一步研究其生物特性,希望為以養殖葡萄牙牡蠣為大宗的臺灣牡蠣產業再增生力軍。

【記憶中的嵐山】國立公園中的林場新星,花蓮林管處新書追尋太魯閣林業史

搜尋嵐山,第一個跳出來的是日本嵐山小火車旅遊,但其實臺灣也有個嵐山,同樣有火車。1948年成立的花蓮太魯閣林場,是東部最晚開發的大林場,以嵐山工作站為指揮樞紐,扮演臺灣戰後經濟復甦的大功臣,日本新幹線鐵路的枕木就是來自嵐山,80年代運材客車更載過無數登山客,隨著臺灣禁伐天然林,1989年嵐山工作站裁撤,這段繁華的歷史跟著鐵軌漸漸湮沒在雜草中。

【影像X影響力】從Wildscreen影展,透視當代自然攝影師的心路歷程

今年十月,台灣野望自然傳播學社前往英國布里斯托,參加全球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自然生態紀錄片Wildscreen影展。本文將介紹野望團隊在影展期間,參與多場頂尖攝影師無私分享現場拍攝的經驗談,包含女性攝影師在田野的心路歷程,以及親身投入瑞士山貓保育與野放計畫所經歷的奇幻旅程。

【農技最前線】朝天椒、燈籠椒怎麼來的?探尋六千年的辣椒種植歷史

辣椒(hot pepper, chili pepper)是有辣味的番椒(Capsicum spp.);番椒依據果實內類辣椒素(capsaicinoids)成分,區分為甜椒和辣椒兩大類。而辣椒的種植歷史久遠,依據裴利 (Perry, 2011) 記載,考古學家從番椒種原中心-南美洲的「厄瓜多」挖掘出土的化石,證實六千年前就有辣椒果實和種子。但不具有辣味的大果形甜椒(sweet pepper或稱bell pepper),僅始見於500年前的前哥倫布時期(1492~1504年),最初分布於墨西哥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