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脈百萬從農大軍:農業職災誰聞問?】系列報導

為了把關農產品安全,現在檢驗機構可檢測的農藥殘留種類已突破 300 多項。但在此同時,在田間現場生產農作物的農民健康與農業作業場所安全,誰來把關?農業職災,無所不在。從農田到養殖池,從山村到濱海,不同的農林漁牧作業場所,潛藏著各式各樣對農業從業人員的職業傷害危機。

今年 5 月,花蓮一位農民操作耕耘機不當被壓死。去年梅姬颱風過境,有農民擔心作物受損到溫室察看,卻被強風吹倒的棚架壓死。農藥代噴業者是高齡化農村重要的支柱,但勞動部調查,代噴業者農藥暴露量是正常人的十倍。從農村來到漁村,一群超過 60 歲的「青蚵嫂」,每天駝背坐在20公分的矮凳上剖出尚青的蚵仔,他們高達七成的人曾被剖刀割傷流血,面臨細菌感染的風險,98% 的「青蚵嫂」都有骨骼肌肉痠痛的問題。

日本曾統計,農民因工作受傷、死亡者,每千人就有8.2~8.8人,遠高於全產業平均值的2~2.1人,且高齡者發生職災機率明顯較高。但在臺灣,欠缺農業從業人員發生職業傷害的統計,勞動部的職業災害保障也沒有納入務農者。舉例來說,在工廠調製農藥的一般勞工,若吸入化學品中毒,住院第四天起即有薪資補償。可是代噴業者每天暴露在農藥風險中,卻只能自己吃來路不明的保肝藥「排毒」,一旦因職業傷害住院,不但沒有勞保醫療給付,還得面臨毫無收入的困境。

除了被勞動部排除,現行農民保險也沒有職災給付,122萬名農保被保險人必須達到失能、死亡,才能獲得相關給付。在我們談友善農業、推動年輕人返鄉務農的同時,若也未能友善正視農業職災所面臨的三高問題:高溫、高齡、高風險,農民只能一代又一代,在傷病中無限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