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職災誰聞問04】找尋解方-扎根農村醫療衛教

文、攝影/林慧貞

傍晚六點多,屏東縣內埔鄉黎明社區活動中心擠滿5、60名剛收完檳榔的農民,聚精會神聽著台上演講,「我媽媽常跪著挲草,後來膝蓋腫得跟囝仔頭一樣」、「有果農摔下梯子,第一件事問:明天還能不能工作?發現治療最少要休息三週就走出去(醫院)了。」

高雄榮總屏東分院骨科醫師李勝吉一面播放投影片,一面用詼諧的台語為農民「上課」,幽默又親切的例子逗得台下農民笑呵呵,不過更多時候,他們露出的大多是心有靈犀微笑。

跟農民溝通需要用通俗語言,創造感同身受的氛圍。

衛教不足,農民老了滿身傷

這是由屏東縣政府主辦的農民職業傷病說明會,為什麼形容為上課?因為大多農民將腰酸背痛視為務農的理所當然,不知如何防護,接觸農藥時甚至不知道要戴手套。

李勝吉也是農家小孩,在屏東服務20多年,說明會當天就坐著不少他的病患,「很多農民怕就醫耽誤工作,最後拖到關節都變形了,」臺灣的農民很勤奮,但代價是老了滿身傷,自己的母親就是受害者。

農民常為了努力掙錢能做就做,一位黎明社區農民深受膝蓋退化之苦,他年輕時曾當過鳳梨揹工,經常背後一籃,左右手再抱兩籃,「我一次可以揹100斤重喔」,長期過度負重對膝蓋無疑是慢性傷害。

為什麼要揹這麼重?他理所當然地回答,「就想要趕快把工作做完啊,以前哪會想那麼多。」

一般有規模的企業會定期在公司辦理職業傷害或職業災害衛教課程,但農林漁牧業工作環境不固定,許多農民都表示,根本沒聽說過有什麼職災宣導,高雄甚至發生養殖漁民,因為不知道巡水池要戴太陽眼鏡,避免陽光直接反射,眼睛因此黃斑部病變的憾事。

今年6月9日屏科大曾舉辦「農業勞動力者職業傷病研討會」,現場多位醫師都認為,農村缺乏職業安全衛教宣傳,需長期有醫護資源駐點。

屏東縣勞工處長林德輝閒暇之餘務農,深刻感受農民職災不受重視。

屏東縣政府勞工處處長林德輝認為,農民衛教應從合作社、農會等組織著手,甚至和當地農藥行、植物保護公會合作,用簡單、明瞭的語彙,告訴農民這是息息相關的議題。

「自營工作者若沒有健康的勞動觀念,容易做到死,」林德輝說。

義大醫療財團法人義大醫院職業醫學科專科醫師盧易呈以勞工職業安全舉例,民國100年以前,職業醫學是被動等勞工發生職業病再診斷、補償,之後政策才調整到前端的預防。

職醫醫生除了平常看診,也要和護理人員、工安人員走入企業、工廠,宣導職業安全觀念,例如不斷提醒操作高噪音機器的勞工戴耳塞。若有員工覺得腰酸背痛,醫師也會請他填寫肌肉骨骼問卷協助診斷。

「職場安全不是只有公司,也不是環衛人員單一責任。安全的文化、環境,需要大家共同維持,」盧易呈指出。

盧易呈認為前端預防是維護職場安全的根本。

「作物會去檢測一大堆項目,為什麼農民健康不用檢測?」

農業職業安全衛教中,另一個被忽略的還有農民定期健康檢查。許多企業每年都會補助員工健檢費,勞動部也在2014年修法,要求雇主保障31類「特別危害健康作業」的勞工定期健康檢查、分級管理,例如常接觸化學物質的勞工要定期檢查肝腎。

農民卻無這樣的觀念和資源。以農藥代噴為例,和部分勞工一樣,代噴人員也要暴露在化學風險中,卻沒有勞健保,更遑論定期追蹤身體健康。

許多代噴業者領日薪現金,沒有勞健保、職災保障。(攝影/黃世澤)

勞動部轄下的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曾在研究中指出,勞工主管機關應介入代噴業者健康管理措施,如健康檢查及追蹤等。但時至今日,實際措施仍付之闕如,業者只能自己吃來路不明的肝藥。

長期關注農民職業安全的嘉義縣農業處長林良懋感嘆,政府相當不重視農民職業傷害與災害,連基本的健檢、工作環境數據都沒有。

他以美國管理農藥代噴業者為例,美國也曾發生噴農藥人員中毒事件,後來嚴格規定,必須有證照才能執業,還要定期抽血追蹤體內農藥濃度,若肝、腎等相關指數超過規定就不能噴藥,得等農藥自然代謝後才能工作。

屏東基督教醫院職業醫學科主治醫師黃勇誠表示,定期健檢是重要的基礎資料,可以判斷農民血壓、血脂等,適不適合務農、在高溫下作業,「而且未來若要認定職災,才能比較工作前後身體狀況。」

環境檢測,找出務農風險才能預防

但要落實職業安全,更重要的是環境檢測,盧易呈舉例,工廠如使用有機溶劑,就必須讓員工每年健康檢查,看有無因吸入這些溶劑肝腎受損。

另一方面,工廠每半年就要檢測作業環境有機溶劑濃度,了解空氣中的濃度是否足以造成健康傷害,即便濃度可能只是稍微提高,不到危害健康,但環境已經改變了,工廠就要檢修,了解抽氣扇是否功能衰退等,排除問題,「身體健檢已經是最後一關。」

如同農民,有些勞工不會一整天都待在同一個地方工作,勞動部也提供了一系列器材監測工作環境。

舉例來說,若要測試噪音對聽力的影響,員工可攜帶隨身聽力檢測儀,再分析噪音平均值,檢測員工一整天接觸到的噪音量有無超過法定的85分貝標準,長期在高噪音烘穀場工作的農民,或許也可循此方向。

上述這些「特別危害健康作業」勞工的健檢費用、檢測環境的儀器和支出,都由勞動部買單。農民卻因沒有保障勞動安全的相關法令規範,遇到職業災害或傷害,只能靠自己,也無法得知工作環境可能有哪些風險,更不用說如何改善了。

盧易呈犀利又精準地說,臺灣人關心農作物遠大於關心農友健康,「作物會去檢測一大堆項目,為什麼農民健康不用檢測?」

【延伸閱讀】
【農業職災誰聞問01】現場直擊-青蚵嫂背後的血淚
【農業職災誰聞問02】現場直擊-田園生活危機四伏
【農業職災誰聞問03】現場直擊-建築在年輕人傷病上的農村未來
【農業職災誰聞問05】找尋解方-善用小工具,建構農業職安大數據
【農業職災誰聞問06】找尋解方-為農民開的晨間門診,專訪玉里慈濟醫院院長張玉麟
【農業職災誰聞問07】解析法規-失能、死亡才有津貼補償,怎麼保障農民職災?
【農業職災誰聞問08】農民自救守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