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來之味的酒食生活

文/曾怡陵 食譜設計/Ivy 攝影/王正毅

剛從義大利旅行回國的Ivy倚著廚房,喜孜孜地說起在面對中世紀塔樓的住宿露臺喝紅酒、吃火腿哈密瓜的難忘經驗。水果酒之於Ivy,是讓餐食更美味的搭配飲品、為料理畫龍點睛的元素,也是心花綻放時必備的杯中物。

Ivy耕耘外國人圈的烹飪課程已經有22年,曾經獲得2017年Trip Advisor優等證書的肯定。原在貿易公司工作的她會改以烹飪為生活重心,動機出奇的單純:想學英文、愛喝酒。

生命跨界 味蕾跨界

「外國人社區中心」(The Community Services Center)的舊辦公室在Ivy天母住家的隔壁,時有老外出入。她說自己「天生有點崇洋媚外」,為了練英文前往中心自薦,搭上對方中式料理的開課需求,從最簡單的炒飯、炒麵教作開始,以自家為教室,慢慢將她長年從烹飪節目、食譜和翻動鍋鏟中得到的領悟,分享給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

中餐的精進來自教學相長,西餐的積累則源於對葡萄酒的喜好。一次Ivy和先生在法國安錫(Annecy)體驗到起士火鍋與白葡萄酒的完美搭配,震撼了夫妻倆的味覺小宇宙,因而愛上葡萄酒。為了在臺灣重溫吃西餐配酒的美好,她報名實踐大學推廣教育部的西餐課程。當班長發放西餐丙級證照的考試報名表,她還一頭霧水,「原來全班三十幾個人都要報考,只有我不是,我只是要去學西餐,為了做菜容易搭酒而已!」

除了葡萄酒,西方水果酒的酒精濃度高,Ivy並不直飲,而是遵循西餐的概念,用於料理、調酒。她最喜愛使用的水果酒是臺灣容易取得的白蘭地、君度橙酒(Cointreau )與柑曼怡香橙干邑甜酒(Grand Marnier),用來做橙香火焰可麗餅(Crêpes Suzette)等西式甜點,買得到蘋果酒(Calvados)的話,也會做諾曼第料理。

回探自身文化,Ivy發現臺灣沒有用水果酒入菜的習慣,料理酒多為以米釀成的米酒和紹興酒,餐酒也非飲食文化的必要元素。「老外來臺灣想要認識我們的文化,常有這樣的提問:『料理沒有搭配酒和甜點嗎?』但我們真的沒有耶!」Ivy說傳統上,酒用來敬天祭祖,辦桌等特殊場合也會供酒,但通常出現的也都不是水果酒。

順應季節 釀出生活的溫度

但對於嗜酒的Ivy來說,家中一定備酒,餐桌上的直飲水果酒是自製的梅酒,飲用時加入冰塊,使味道更柔順。家人習慣佐餐喝,但有時吃飽了,心情一來,也會單喝,喝的時機完全視心情而定,「我們通常都是心情很好的時候喝,就會想說:『現在手拿一杯該多好呀!』」

自製酒之前,Ivy也曾跟著大眾喜好買市售的日本梅酒,等喝過自己的梅酒,才醒悟:「天差地遠,還花那個錢幹嘛?」

猶記得會開始釀梅酒,來自報紙上的一陣流行。那時報紙上除了教作梅酒,也報導了嘉義梅山的青梅和黃梅。喜歡喝酒又愛動手料理的Ivy,當然不錯過自己做的機會。琢磨過好幾個配方,現在定調的方式是先汆燙黃梅以去除澀味,加入米酒頭和糖浸泡三年以上。酒體展現誘人的暗紅色,入口湧現撲鼻的梅香。

甕中梅酒的高度隨著宴客的次數遞減,每逢梅子的季節,甕底幾乎都是空的了,剛好用新一批黃梅接續製酒。因應食客的需求,Ivy從原先只做一甕,現已增加到三、四甕。

水果酒對Ivy來說,是讓料理味道立體的神來一筆,餐桌上的酒香為友人的相聚加溫,也讓她的生活更有韻味。

千層水果乳糕
千層水果乳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