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落花生
臺灣種植落花生多用於食品加工,其中帶殼蒸煮花生綿密清爽的口感深受消費者喜愛,然而目前蒸煮花生市場主流品種「臺南17號」在高溫高溼環境下易徒長,莖條糾結不便機械採收;農業部臺南區農業改良場歷時10年,於2020年育成植株矮、不易倒伏,生長期短且更為豐產的紅色種皮落花生品種「臺南19號」,提供農民種植落花生的新選擇。
面臨氣候變遷的巨大挑戰,農業部積極布局臺灣農業淨零排碳之路,今年大推汰舊燃油農機換購電動農機,令人想起前兩年席捲臺灣市場的日本動畫電影《鬼滅之刃》,男主角竈門炭治郎經歷絕望卻仍擇善固執,以及在危機之中尋找破局關鍵的智慧。
臺灣落花生一年可種植兩期作,目前流通主要品種,有臺南選9號、臺南14號、臺南16號、臺南17號及臺南18號等,各有不同加工用途。農業部臺南區農業改良場(簡稱臺南場)花費十餘年時間,成功開發出臺灣第一個高油酸品種「臺南20號」,除可克服產品不易保存的難題,也是因應未來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等國際貿易組織,降低低價進口原料衝擊有效策略之一。
現行蒸煮花生使用主要品種「臺南17號」,在高溫高濕環境下植株容易徒長,莖條糾結不便機械採收,造成農民很大困擾。農委會臺南區農業改良場育成新品種「臺南19號」,植株矮、不易倒伏,便於機械採收;且其生長期約比現有品種短1個月,產量卻更高,適合推廣農民種植。
花生儲存過久,油脂成分氧化容易產生油耗味,但花生油脂中的油酸(Oleic)成分愈高,油脂成分愈穩定,有助延長保存期限。農委會農業試驗所育成落花生新品種「台農11號」,油酸含量高達75%以上,耐儲放,有助紓解倉儲壓力、拓展外銷;並且跟國內主流品種「臺南14號」比較,台農11號秋作產量還高出3成多。
花生油耗味產生的速度主要取決於花生油脂中的油酸(Oleic)、亞油酸(Linoleic)含量,油酸愈高愈穩定,農委會臺南區農業改良場歷經11年育成全國第一個高油酸落花生品種「臺南20號」,產量、風味均與現在主流的「臺南14號」相似,但氧化速率降低10倍。
落花生可分為春作與秋作,大致上種植期為春作2至6月,秋作8至12月,依照地區時間有些許差異。每年5、6月為春季落花生收成的季節,而近10年豪雨受損情形發生頻繁,造成農民半年心血泡湯,未來氣候變遷下情況會如何變化,應如何調適與改善呢?
農業產銷班是由多位農友共同組成,為提升其合作經營及管理之效能,進而達成勞力與技術相互支援、降低生產投入成本、促進產品共同行銷,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透過辦理工作坊及企業化經營輔導,引導班員們凝聚共識,並藉由智慧化農業觀念的提升,搭配企業化與創新經營模式的導入,培育農業產銷班與集團產區之領導人才,強化組織成員們在生產、管理及行銷等各方面之知能,提升農業整體競爭力。
農委會農糧署長胡忠一23日表示,花生成本每臺斤在26、27元之間,現在只要品質不要太差,產地收購價格都有30元以上;去年因地方上流言造成農民恐慌搶賣,農委會不得不進場支撐價格,今年沒有這種現象,價格很好,農糧署尊重市場機制。
雲林花生上周曝曬期遇到降雨,影響花生品質,產地收購價格跌到每臺斤30元。農委會農糧署表示,實際受雨損傷花生僅一成,現在日曬充足,產量也才開始要大出,價格逐漸回升,今(20)日已回到3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