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間小路
《鄉間小路》2025年5月號 臺灣風土果醬

果醬的風行,舊時曾寫就一段農產進入大型加工廠的發展,不論是大賣場五顏六色的果醬,還是甜食中繁複多樣的抹醬,儘管味道有時人造,卻總是偶爾懷念的兒時滋味。

隨飲食品質日受重視,專業而懷抱關懷土地初心的製醬職人嶄露頭角,追求產地溯源、

鄉間小路
【果醬指南】好甜蜜,醬才好

餐桌常見的草莓果醬吐司,奶油餅乾夾厚厚的巧克力餡、一匙花生醬搭配焦香培根……擁有各式甜蜜果醬與抹醬點綴、療癒生活,才算享受。

醬是風土滋味的濃縮,臺灣農產豐富,不僅水果滋味揚名國際,農作產物也皆有獨特風味──以此製成甜甜的醬,當然更令人垂涎難擋,迷戀被甜蜜寵愛。

鄧聖強(左)與鍾文平這對伴侶共同奮鬥多年,終獲厲害成績。
鄉間小路
【鄉間食堂】一瓶隨遇而安、珍藏風土的臺味果醬

「說到工作上各種細節的堅持,以及鑽牛角尖的程度,我們確很像。」這對四十歲左右、彼此扶持多年的伴侶,在二○一六年成立「果食男子工作室」品牌,而今十年煮一醬,在國際大賽嶄露頭角,展現的不僅這些年默默奮鬥的成果,大約也是屬於倆人情感,深刻的見證。

鄉間小路
【食堂外的產地】受泰雅土地照顧的黃檸檬

「小時候家前面種了兩棵檸檬樹。採收時,爸爸會把檸檬切片泡熱水,加上一點蜂蜜,做成小朋友的飲料。」Yata Kazyo因為記掛童年那杯甜甜暖暖的溫柔滋味,才有了長大後種出的這一大片檸檬園。家裡從爺爺、奶奶輩開始農作,她與先生Mama Ratang 改種果樹,如今與果園第三代的女兒Yabung Ratang 一起經營「喇當大叔的果園」。

張豐格是商行第四代接班人。
鄉間小路
【鄉間食堂】花生豐盛,百年品牌大進擊

桃園市中壢區的中正路上,有一家在地經營約一甲子的「張豐盛商行」,裝潢不同於印象中的老店,簡潔明亮。販售花生、芝麻商品,還開發多種抹醬,同時兼賣各式雜貨和日式餅乾、糖果,而最有人氣的,則是多種自製口味霜淇淋與義式冰淇淋,搭配店內花生醬風味更佳,社群平臺上商行也有破千則標籤討論。

鄉間小路
【食堂外的產地】文青花生農,創作新世界

透過雲林農會推介,我們找到一九八六年生的第二代花生青農張谷榕,畢業於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系,曾有擔任編輯經驗,原於中部補習班任教,因為父親身體不適,返鄉與弟弟張富凱一起接手家裡農務,撐起面積約二十公頃的田地,主要種植臺南14號花生、玫瑰紅花生與蒜頭。

尚唐坊首席巧克力廠長蘇邰笙。
鄉間小路
【鄉間食堂】一切為心跳──可可果與巧克力雙重拍

位於新北中和的「尚唐坊」,以逾十多年的時間投身研發巧克力食品;位於南投竹山的「思惟巧克力工坊」,則致力在島嶼種植可可樹、推廣臺灣出品的可可──是什麼樣的因緣際會,讓兩位年輕創辦人唐貫榮與林政弘,在各自生命與創業的路途中雙線交會?

鄉間小路
【食堂外的產地】神的果實在濁水溪邊跳舞

「那時我們一直在尋找合適的臺灣可可豆,有人跟我說竹山的林政弘有在種。一聊之下理念契合,出發點都是為了健康,就想說合作看看。他的可可品質、風味都好,我跟他說好,只要你不放棄(種植),我就會繼續(挺在地)。」依循尚唐坊唐貫榮提供的線索,我們來到位於竹山鎮南雲路,「思惟巧克力工坊」的所在地。

陳盈鉅(左起)、許瑞良與葉柏村是製醬黃金三人組。
鄉間小路
【鄉間食堂】狠手摧花作醬人與他的好夥伴

一九六五年生的許瑞良領頭,帶著同事葉柏村、陳盈鉅,三人拿著三把剪刀,緊挨彼此,忙著剪碎花農阮照能本日現摘、一百五十公克的玫瑰花瓣,臉上掛著童真笑容,一手剪累了就換另一手,偷空相互調侃,說是太久沒有這種操作了,平常得多練。三位辣手匠師可不是無端摧殘,全是為了示範遊客來農會DIY花瓣醬的必備流程。

鄉間小路
【食堂外的產地】花的新姿態:食用玫瑰種植之道

埔里鎮農會所用的玫瑰,為阮照能的「原香農夫」出品,其栽植溫室距離農會僅十分鐘車程,位於中正路上,兩分地。種植無毒食用玫瑰,農地最好是封閉、獨立的環境,鄰近土地也都需無汙染。阮照能搭建簡易溫室,使用有機肥整地,再輔以黑網鋪蓋土地,抑制雜草,但也保有透氣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