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Zura Narimanishvili on Unsplash)
新聞
醉人植物》大麥——啤酒、威士忌的靈魂由此降肉

想像一個世界如果沒有啤酒、威士忌、伏特加或琴酒,會是什麼樣子?那可不成!而少了大麥,這些酒都不會存在。這可沒有誇大其詞。所有穀物之中,大麥特別適合發酵,甚至有助於其他穀物發酵──因此可以用最不可能的原料來釀酒。

經過捏塑、烹煮,不同材料的魚漿製成魚丸、阿給、田不辣、吉古拉等各式美食小吃。(攝影/汪正翔)
新聞
甜不辣、阿給之名暗含文化交流!舌尖上的魚漿家族變奏曲

「魚漿」常見於生活中,在臺灣被用於製作各式美食小吃,但教育部辭典卻沒有收錄「魚漿」一詞,究竟「魚漿」一詞從何而來,又如何藉由人類的巧手被製成一道道料理,經過哪些演變才成為現今應用廣泛的魚漿家族?本文節錄自《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台灣海產的身世》,將帶你一同認識魚漿的百變面貌。

新聞
臺灣賞櫻何時開始?櫻花能作行道樹嗎?阿里山百年老櫻樹見證歷史 

臺灣自日治時期開始,因阿里山森林的開發契機,陸續展開櫻花種植計畫。而今,也保留數棵珍貴百年老櫻花,可以說是臺灣重要歷史自然資產。然而,阿里山的百年染井吉野櫻,近年飽受簇葉病害侵襲,瀕臨枯死危機。所謂櫻花簇葉病,為染井吉野櫻常見的病害,藉由空氣傳播感染,不僅影響開花、枝條變形,嚴重時甚至枯死。

新聞
基改作物與加工品能進入市場嗎?光靠科學無法解決問題

另一個跟打造基因編輯作物有關的問題,同樣令人頭痛。生產者可以種植、收割這些植物嗎?他們可以把這些作物賣給消費者嗎?對此,目前並沒有全球性的共識,而且從民眾反對基因改造作物的漫長歷史來看,要民眾接受基因編輯作物,這條路恐怕不好走。

新聞
改寫人類與農業未來的神技?基因編輯能否幫忙餵飽全世界

想要餵飽不斷擴增的全球大家族,我們需要重新設定我們對食物的態度,別把食物當成便宜的一次性商品。要搞懂我們為什麼這麼沒有遠見,對科學來說是一項太艱難的任務,但是,也許科學能幫助我們生產更好、更充沛的食物?這時候基因編輯就派上用場了。

新聞
誰是兇手?殘酷的事件持續發生!認識自然界的「神祕案件」

蠑螈的身體被荊棘的刺給刺穿了。除了蠑螈之外,受害者還有蝗蟲及小型烏龜……兇手是誰?

新聞
母雞怎麼生?興趣使然的雞迷第一手觀察!

母雞開始產蛋後,行為與生理會出現哪些變化?我們又該如何回饋每日為我們辛苦勞動的母雞?而當一隻母雞透過交配、親孵、育幼的過程,真正成為了一名母親,牠會如何展現龐大的母性來照料底下成員?

新聞
形塑「好」農民:早期《豐年》雜誌漫畫 能反映怎樣的戰後臺灣?

豐年社考慮當時農村環境及農民的閱讀習慣,為了引發農民興趣,幫助他們閱讀,特別開闢漫畫欄位,每期都有圖文搭配的豐富漫畫,不論是連載或單篇都會採用寫實圖像搭配淺顯易懂的白話文圖說,通俗又貼近生活,試圖跨越語言藩籬,吸引農民的目光。

許多食物在特定狀況下對健康有不良影響,會導致疾病甚或中毒,其中竟包括餐桌上常見的馬鈴薯和玉米!
新聞
有毒植物》餐桌上有毒?正確認識食材 才能避免死亡晚餐

玉米、馬鈴薯、豆類和腰果之間有什麼共通點?答案是,它們在特定的情況下都有毒。世上最重要的一些糧食作物含有有毒物質,因此需要烹煮或和其他食物一起食用才安全。其中有些作物(如家山黧豆〔grass pea〕)因為曾將飢荒變成更悲慘的大災難,而舉世聞名。

新聞
怎麼吃都覺得餓?你攝取的營養可能並不均衡

史黛拉每天吃的蛋白質和脂質加碳水化合物比例都是1比5,此前就已經證明了,以史黛拉的體重而言是營養均衡的比例。史黛拉並非不分青紅皂白的亂吃,而是知道怎樣的飲食內容對自己最好,也知道攝取方式,並且一絲不苟的執行。但是史黛拉是怎樣調整飲食到如此精確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