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把玩具變工具 隱身在土木工程系裡的智慧農業研發中心

近年來,全球極端氣候益發常見,首當其衝的就是農業部門,糧食生產牽涉國家安全與民生,劇烈的天候變化,讓農民無法完全仰賴經驗判斷耕種或收割的時機,農損更是屢創新高。「我們面對的耕作環境會越來越嚴峻,如果沒有更好的sensor(感測器)或方法以掌握現狀、用有效率的方式耕作,未來要養這麼多人就會有困難。」楊明德院長說。讓農業升級、用更有效率的方法、以更少的農地、肥料與農藥種出產量不減的糧食,是他們最想做到的事。

harvest7201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2年1月號 作物防災學-面對氣候變遷的調適與技術

農業生產與氣候條件息息相關,然而從2016年1月下旬的霸王級寒流到2021年的乾旱與強降雨,嚴峻的氣候變遷趨勢,帶給農民有增無減的挑戰,加速建構韌性農業體系,成為農政單位刻不容緩的工作之一。希望藉由作物防減災技術逐步推廣、落實於生產現場,臺灣農業能走向農損更少、農產品供給和品質更穩定的一天,對氣候變遷的衝擊大聲說:我們準備好了!

新聞
有機大豆省工栽培降逾90%成本 智慧農業可避近千萬災損

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建立「有機大豆智慧省工生產技術平台」,透過播種機、除草機及選豆機等省工機械研發,幫助農民降低生產成本超過90%;並導入智慧化栽培管理系統,農民用手機就可做生產排程,防災避險,每年約可避免540萬至900萬元產值損失。

新聞
嘉義縣首設智慧農業跨域整合平台 提供田間客製化服務明年還有補助

智慧農業科技先進,但技術得落地才能實質嘉惠農民,嘉義縣政府今(9日)宣布成立「智慧農業跨域整合平台」,以顧問團形式提供農民有關智慧農業的客製化服務,做為技術交流、資源整合及民眾諮詢窗口。嘉義縣長翁章梁表示,縣政府明年已規劃預算,對智慧農業有興趣的小農提供資金上的協助,最多補助100萬元。

新聞
畜試所引進吸糞機器人清潔省勞力 使用環境有限制待改良

牛吃得多,排便量也大,牛舍每天都要清洗才能維持清潔,但清掃牛舍是很費力的工作,能有機器能幫忙就太好了,農委會畜產試驗所自國外引進一款吸糞型清潔機器人,走動時就能帶走牛糞,而且還有藍芽無線裝置可遠距離操控行徑路線,不過,吸糞型清潔機器人比較適合在平整的地面上行進,地面坑洞多、縫隙大的牛舍不適合使用,研究人員認為可進一步改良,減少使用限制。

新聞
日本智慧農業大步走 加速擴張帶動成本降低

近年因資訊快速且多方突破發展,使其他可應用之領域及軟硬體同步帶動變化,除在網頁設計優化、開放資料多元應用、IoT、ICT、資料分析工具便利化及資料視覺化發展外,乃至高端如大數據、AI應用,也頻受矚目,本文將分享2019年日本農業Week活動資訊與及後續的發展方向觀點。

新聞
【陽光物產01】以AI智慧來照顧乳牛 叫梅桂牧場第一名

臺南酪農業是六都當中酪農最多的地區,其中佳里區梅桂牧場,在基因檢測、建立種牛基因系譜,以及,第一個引進機器人協助刮糞、吸糞、推草、刷背、給料、擠乳等走在科技尖端,最重要的是產值也居業界之冠,經營者將每隻牛視為家人養至終老,在AI的協助下,以愛孕育出甜密的飲汁。

新聞
智慧化養菇 大省人力有益出口

農試所推動智慧養菇,與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共同研究,將自動化、資訊技術、物聯網、產線設計及機械製造等技術導入菇類生產流程,降低人力需求,17日上午舉行成果觀摩,展示國內第一套國產化且已經上線的最新設備,每分鐘可穩定製造26至30包太空包,比傳統節省3至4名人工成本,降低不良率,提高品質。

新聞
智慧生產萵苣 省工又省肥

臺南農改場將智慧管理應用在外銷結球萵苣生產,導入合理及省工施肥技術、病蟲害預警模式等,產量預估的準確率不但達90%以上,且比傳統3次追肥方法節省超過50%的用肥量,雲林縣麥寮果菜生產合作社依循操作,300公頃契作田足足省下240至360公噸肥料,數量相當可觀。

新聞
導入5大農業跨域技術 開展全球糧食生產新契機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預測2050年有四大主要因素將造成傳統農業模式對於未來食物需求的壓力:包括人口總量增加、自然資源缺乏、氣候變遷與食物浪費。人口方面,專家預測將增加24億人口並轉往都市,都市化除了造就收入提升,亦造成基礎設施如冷鏈的需求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