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青蔥
青蔥是國人日常飲食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既可當調料、佐料使用,更是蔥油餅等小吃的主角。然而,臺灣夏季的高溫多雨氣候是青蔥栽培的大敵,連帶導致夏季蔥價飆漲,耐熱性因此成為青蔥育種的重要目標之一。
宜蘭三星蔥遠近馳名,但近幾年種植面積卻不增反減,主要原因之一在於害蟲甜菜夜蛾抗藥性高,農民施藥效果不佳,因此退場者漸增。農業部農業試驗所開發夜間燈照防治技術,使用最佳波段光譜「綠燈」點亮蔥田,有效降低甜菜夜蛾活動力,可減少青蔥遭蟲蛀危害達40%,甚至還有促進青蔥生長的效果、蔥白更長,增產達23%。
本土甜菜夜蛾核多角體病毒 BV001水分散性粒劑亦經初步田間藥效試驗驗證有效,防治率可達約 90%,顯示本土甜菜夜蛾核多角體病毒BV001水分散性粒劑確實具有商品化之潛力。農藥所與樸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希望未來能透自動化工程進行核多角體病毒之生產,促進甜菜夜蛾核多角體病毒商品化進程,加速生物農藥發展之進程,以利臺灣農藥減量之發展。
去年臺中、彰化、雲林等中部青蔥栽培區爆發新興病害,造成青蔥葉片出現斑點、黃化枯萎、新葉捲曲,嚴重者莖部腐敗、植株死亡,危害逾500公頃,經鑑定確認為「青蔥炭疽捲葉病」。農委會農業試驗所今(14)日表示,病原菌若感染到植株深層,再怎麼使用藥劑防治都無效,因此青蔥炭疽捲葉病病害防治管理首要在使用健康種苗。
初夏的宜蘭縣三星鄉,是青蔥開花的季節。翠綠的葉柄挺拔地竄高,每一株青蔥頭上都頂著一朵拳頭大小的雪白花朵,乍看像千百球蓬鬆柔軟的棉花糖停佇在田間,風一吹就輕盈擺動。穿越這片壯觀的青蔥花海,在盡頭等著我們的是「蔥滿理想農場」的主人林東海、羅玉惠夫婦。但這一回,我們要尋訪的主角不是盛放的青蔥,而是花椰菜──而且,還是市面上極少見到的彩色花椰菜。
人稱「東海蔥王」的三星蔥農林東海,導入作物有害生物綜合管理(IPM)技術栽培青蔥,善用微生物製劑減少化學農藥用量,甚至蓋起智慧化網室防災損,讓高品質青蔥可直送米其林一星餐廳鼎泰豐。林東海2013年首獲「全國模範農民獎」,歷經十年努力,今年一舉奪下「十大神農」殊榮。
農委會藥毒所篩選本土甜菜夜蛾病原微生物「甜菜夜蛾核多角病毒BV001」,對甜菜夜蛾幼蟲有極高致病力,具有開發生物農藥潛力;因坊間甜菜夜蛾核多角病毒生物農藥產品在常溫下容易失去活性,得冷藏或冷凍保存,藥毒所進而研發水分散性粒劑劑型,可室溫儲存至少9個月,有助相關產品開發。
青蔥是亞洲地區重要的辛香料調味品,依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的農情報告資源網統計,2020年臺灣青蔥生產面積前三大縣市,依序為彰化縣、雲林縣與宜蘭縣。其中宜蘭縣主要產區位於三星鄉,因氣候環境特殊,所產青蔥品質優良,因此「三星蔥」遠近馳名。近兩年,因夏季炎熱且乾燥無雨時間較長,甜菜夜蛾危害宜蘭縣青蔥的情形,較往年嚴重,甚至有部分蔥田必須全園廢耕、重新定植。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簡稱花蓮場)進行相關試驗和調查,提供農民有效的綜合防治策略。
2005年一份「千禧年生態系評估」報告,明確定義生態系服務為「人類從生態系中獲得的利益」,並劃分為「供給」、「支持」、「調節」及「文化」等四大服務面向,意味大自然支撐全人類的生命、生活、生產。
在臺灣,也有一群人,願意讓農田裡的雜草長高一點,化學藥劑少用些,只為了照顧像人類一樣,共同仰賴農田、穿梭在田水與莊稼的生物,以及孕育萬物的自然環境,希望萬物共好,一同健康。這些以生態為本過生活的人,可以是生產者,也可以是消費者,可以是我們每一個人。
農業生產與氣候條件息息相關,然而從2016年1月下旬的霸王級寒流到2021年的乾旱與強降雨,嚴峻的氣候變遷趨勢,帶給農民有增無減的挑戰,加速建構韌性農業體系,成為農政單位刻不容緩的工作之一。希望藉由作物防減災技術逐步推廣、落實於生產現場,臺灣農業能走向農損更少、農產品供給和品質更穩定的一天,對氣候變遷的衝擊大聲說:我們準備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