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年》雜誌第11卷第1期的保護甘蔗連環漫畫。
封面故事
甜甜的記憶,從古到今細說臺灣糖

很長一段時間,世人從水果與蜂蜜淺嘗甜味,直到砂糖出現。這由甘蔗煉成的甜蜜,不僅運輸保存更方便,而且用來調味、做甜點、加入咖啡茶飲皆宜,甚至曾被視為仙丹妙藥。「甜」逐漸成為飲食中重要的一味,砂糖的需求量也與日俱增。17世紀英國、荷蘭、法國等西方強權在熱帶殖民地成立大農場,大量引進勞力廣植甘蔗、量產砂糖,當時在國際上相當搶手的臺灣,自然也成了砂糖之島。

封面故事
與空氣談一場戀愛

「嘟──嘟──」一早被從虎尾糖廠傳來的鳴笛聲吵醒,看了手機顯示早上8點多,應該是第一班出去載甘蔗的小火車。在臺灣目前唯一用小火車載運甘蔗來往產地和糖廠的虎尾糖廠,這幅景象只有在每年製糖期間才能看到。

各期雜誌
《鄉間小路》2023年4月號 蔗裡有糖

甘蔗成熟時,三分甜的微風吹來,光是呼吸都像在吃糖。從12月至翌年4月的採收期間,五分車往返蔗田與虎尾糖廠,把握近半年的甜蜜時光,日日將數千噸甘蔗煉成糖。
凡是在糖廠附近長大的人,都對搭五分車上下學或抽甘蔗來吃的兒時回憶津津樂道,由此可見在糖金時代的那些年,糖業與地方生活是多麼緊密相關。今日虎尾與善化糖廠仍堅守以本土甘蔗製糖的初衷,也有職人或地方組織把甘蔗種回土地,有人用古法燒柴熬煮黑糖,也有人以蔗糖釀酒、做甜點,就連壓榨完的蔗渣都能做手抄紙或肥料。

封面故事
虎尾幾分甜,因糖而生的甜蜜小鎮

還沒到清明四月天,田間白甘蔗已收割得差不多了,虎尾小鎮的徐徐微風中摻和三分微甜,暗示製糖的季節已屆尾聲。甘蔗躺在五分車裡,從雲林縣褒忠鄉的13番蔗埕啟程,沿12番、11番、10番、9番,路過糖鐵軌道分歧點「後壁寮旗站」的黃花風鈴木,原路載返虎尾糖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