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鴞
封面故事
棲架新視野守護草鴞 讓猛禽從被毒害變成滅鼠大功臣

草鴞又有猴面鷹之稱,是全臺數量不超過500隻的瀕危一級保育類動物。因為數量極少、觀測不易,過去無論是與牠生活範圍高度重疊的農民或研究人員,都難以具體認識草鴞,進而採行友善草鴞的農事行為與教育推廣。但透過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以下簡稱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鳥類生態研究室研究員洪孝宇發展出的猛禽棲架研究,結合林務局推動的草鴞生態給付方案,現在已有越來越多農民知道,過去包含草鴞等猛禽經常會因毒鼠藥而死,如今加入友善農耕、保育猛禽的行列,牠們反而可以幫你滅鼠。

水梯田
封面故事
「田含水親像喝一口水含佇喉嚨」 人禾基金會的貢寮水梯田十年經驗

2011年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簡稱人禾)在林務局的支持下,與貢寮水梯田的農夫們一起埋頭續耕,為保存地方的生物多樣性努力,驗證里山梯田之於環境保育的豐富生態價值。透過「生態系服務給付」概念的落實,支持私有地投入保育公益、用吃來維護環境的概念,逐年受到外界肯定,也促進地方產生更多以環境為本的改變。這段跑在前端的貢寮經驗,走過了十年時光,與政策一同從土地裡慢慢長出來,其中的思維與發展脈絡或許能為接下來的案例提供參考價值。

臺灣副細鯽
封面故事
里山倡議成功案例祕訣 茭白筍護白魚復育生態關係

臺灣副細鯽(俗稱臺灣白魚,以下簡稱白魚)是名列「二級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的臺灣原生種魚類,主要活躍於南投埔里溪流。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簡稱特生中心)調查,因乾旱少雨、河床水位下降,白魚面臨生存危機。南投縣埔里鎮一新社區發展協會(簡稱協會)凝聚農友共識,不僅成功復育臺灣白魚,也擴展了有機茭白筍的種植,締造了農村產業與生態復育兼容並蓄的永續模式,更於2021年成為世界「里山倡議國際夥伴關係」推薦的成功示範案例。

農地空拍
封面故事
全民共享,全民有責 臺灣生態系服務發展與前瞻思考

2020年林務局「瀕危物種及重要棲地生態給付推動方案」正式上路,象徵相關部門、學者和試辦計畫地區,在累積十多年的摸索嘗試後,終於將生態服務給付概念於國內法制化的成果。不過本文採訪長期參與政策研析的國立臺北大學不動產及環境城鄉學系特聘教授洪鴻智、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副教授葉佳宗與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特聘教授柳婉郁,三位教授也指出,整體而言,臺灣支持農業生態系服務價值的政策與思維,尚在起步階段,亟需受到各界的重視與推廣。

石虎
封面故事
永續發展的護國策略 林務局生態服務給付政策規畫

「生態環境是人們得以安適生活的『本金』,運用生態環境的資源從事作物生產、文化休閒則是『利息』。惟有生態環境健康、本金充足,我們才能享有豐沛的利息,這就是生態系服務的意涵,也是林務局各項政策的運作核心。為了守護『生態本金』、讓大眾持續利用『生態利息』,生態服務給付(Payments for Ecosystem Services,PES)就是一個兼顧永續生態並照顧農民的策略。」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林務局保育組棲地經營科科長石芝菁說明,生態服務給付有時被稱作「生態薪水」,用於補貼協助保育生態的農民,給予適度的經濟支持。

石虎
封面故事
心甘情願被石虎收買 三種給付拉近關係,上架家樂福助攻銷售

其中,長期研究石虎的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以下簡稱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員林育秀形容,在南投縣中寮鄉範圍內生活的石虎比較「好命」,「這個區域救回來的石虎多,追蹤的個體也比較長命。」原因何在?
從2014年開始推廣的「友善石虎農作標章」與2019年起試辦的「友善石虎生態服務給付方案」,功不可沒。

《豐年雜誌》7203書封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2年3月號 生態系服務-守護農業永續的本金

2005年一份「千禧年生態系評估」報告,明確定義生態系服務為「人類從生態系中獲得的利益」,並劃分為「供給」、「支持」、「調節」及「文化」等四大服務面向,意味大自然支撐全人類的生命、生活、生產。
在臺灣,也有一群人,願意讓農田裡的雜草長高一點,化學藥劑少用些,只為了照顧像人類一樣,共同仰賴農田、穿梭在田水與莊稼的生物,以及孕育萬物的自然環境,希望萬物共好,一同健康。這些以生態為本過生活的人,可以是生產者,也可以是消費者,可以是我們每一個人。

台大生物資源暨農學院院長盧虎生
封面故事
客座總編輯|台大生農學院院長盧虎生 以精準農業平衡生產與生態 全民共同維護生態系服務潛能

一般我們提到生態, 是包含大自然的動物、植物、微生物, 其又受到物理環境:陽光、空氣、水、溫度、土壤、日照等等影響,讓每個生物間彼此相互溝通、作用。微生物分解有機質,變成土壤裡可供植物利用的養分,植物行光合作用而生長茁壯,動物食用植物,或是動物互相掠食獲取能量,最後動植物死亡回到土壤裡面。就像《聖經》講的:「塵歸塵,土歸土」,這是自然的循環,生物之間達到平衡,廣義來講,它就是生物彼此「服務」的狀態。

新聞
從里山尋一條臺灣的路(中)

編按:里山在臺灣的推動已超過 6年,在許多人眼中,這樣的拓展仍顯緩慢,本系列文章作者吳宗澤在上篇解析了里山的概念,試圖指出一些里山在臺灣發展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