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服務給付新增瀕危物種發布儀式,林業署署長林華慶(左三)、農業部次長陳添壽(左四)與第一線參與保育的工作者一同合影。(圖片提供/林業署)
新聞
生態服務給付擴及淺山農田生態系指標物種 新增諸羅樹蛙、山麻雀、食蛇龜等5種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自2021年起針對瀕危物種及重要棲地,以生態服務給付、提供農民「生態薪水」,鼓勵農民採取友善耕作等生態保育措施,至今給付標的物種包括石虎、草鴞、水獺、水雉及臺灣黑熊;林業署今(14)日宣布新增諸羅樹蛙、山麻雀、赤腹游蛇、柴棺龜及食蛇龜等5物種為保育標的,都是淺山農田生態系健全與否的指標。

授粉、產蜜的蜜蜂是物種間結盟的一大代表。(圖片來源/Gary Yost on Unsplash)
新聞
生之奧義》跨物種結盟的觀點:走向相互依存的生態政治

與其訴諸對自然的愛、或煽動末日的恐懼,比較能呼應時代挑戰的一條路,是去生活——讓我們以廁身眾生物間的生物之姿、像牠們一樣置身編織裡那樣地,去感受、去生活,共享祖先傳承與生命方式,共享共同命運,共享連帶的脆弱性。

新聞
附生植物攀上巨木 「找樹的人」徐嘉君研究登國際期刊 證實氣候因素改變附生植物面貌

「找樹的人」計畫主持人、林業試驗所助理研究員徐嘉君專長附生植物研究,因研究附生植物開始爬樹,因爬樹開始尋找巨木;她在棲蘭保護區的研究找到影響附生植物組成的關鍵因子,證實氣候變遷改變附生植物族群面貌,也恰在今年2月登上SCI國際期刊《Forests》發表。《農傳媒》邀請徐嘉君回顧尋找臺灣最高樹一路來的經驗及思索。

新聞
從里山尋一條臺灣的路(中)

編按:里山在臺灣的推動已超過 6年,在許多人眼中,這樣的拓展仍顯緩慢,本系列文章作者吳宗澤在上篇解析了里山的概念,試圖指出一些里山在臺灣發展的困境

新聞
【野望書寫】狂蟻

仰山極為奇特,每當夏日時節,界內展現蓬勃的生命力,與境外的生物不同的生長環境,卻也一致的蛻變、腐朽。與螞蟻的初次會晤,是在漸熱的時節,牠十分調皮又黏人,像隻急欲討主人喜愛的小狗般在你附近玩耍、膩人,無論你怎麼恫嚇,仍然親暱地往你身上蹭,涼爽的秋季時分還能接受情人般的接觸,然炙熱的立夏過後,易上升的火氣,漸轉為嫌棄、厭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