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生植物攀上巨木 「找樹的人」徐嘉君研究登國際期刊 證實氣候因素改變附生植物面貌

「找樹的人」計畫主持人徐嘉君因研究附生植物開始爬樹,因爬樹開始尋找巨木。圖為豆蘭屬附生植物。(圖片提供/徐嘉君;攝影/余勝焜)

「找樹的人」團隊致力尋找臺灣最高的巨木,今年春節期間找到樹高84.1公尺的「大安溪倚天劍」,成為臺灣第一高樹,也是東亞第一高樹。「找樹的人」計畫主持人、林業試驗所助理研究員徐嘉君專長附生植物研究,因研究附生植物開始爬樹,因爬樹開始尋找巨木;她在棲蘭保護區的研究找到影響附生植物組成的關鍵因子,證實氣候變遷改變附生植物族群面貌,也恰在今年2月登上SCI國際期刊《Forests》發表。

《農傳媒》邀請徐嘉君回顧尋找臺灣最高樹一路來的經驗及思索,希望臺灣巨木地圖的揭露發揮什麼影響力,也分享她在附生植物研究最新的成果。找到臺灣最高的樹,彷彿旅程已到終點,「爬樹的女人」下一步又將走向何方?以下是訪談紀要:

問:臺灣土地6面積覆蓋森林,「找樹的人」利用內政部地政司光達(LIDAR)資料篩選出65公尺以上巨木共941株,但仍然數量龐大,需要一棵棵爬過才能確定臺灣最高的巨木嗎?

答:我們最早從2016年開始找臺灣最高樹,起初是靠口訪,詢問林業界老前輩及一些做生態研究的專家,再實地勘察,例如棲蘭的「臺灣杉三姊妹」就是林業界前輩所告知。

「臺灣杉三姊妹」是三棵緊密生長的臺灣杉大樹。圖為「找樹的人」團隊為「臺灣杉三姊妹」拍攝等身照時,徐嘉君在樹腳下留影。(圖片來源/徐嘉君提供)

「臺灣杉三姊妹」是三棵緊密生長的臺灣杉大樹。圖為「找樹的人」團隊為「臺灣杉三姊妹」拍攝等身照時,徐嘉君在樹腳下留影。(圖片來源/徐嘉君提供)

但後來覺得用這方法可能到我退休都做不完,因此使用內政部光達資料,並透過公開光達圖,募集公民科學家協助判讀,篩選掉97%的資料,最後才由光達專家確認,到去年底才確認出這941棵巨木。

臺灣地形有很多高山,光達資料容易出現誤差,需要實地勘察。人類太渺小了,站在地面上時只知道這棵樹很高,但不知道它可能比別的樹高十幾、二十公尺,而且進入深山拜訪一棵樹路程遙遠,需要精準定位;941棵樹裡我們真正爬過的只有15棵,新資料出來後我只定位超過75公尺以上的樹,一棵棵看樹形、地形推測可能存在的誤差,一旦有樹破了紀錄,之後我就只聚焦比它高的樹,要找一定能打破紀錄的樹。

站在樹下無法知道巨木到底有多高,得透過人工實際測量。圖為南坑溪巨木。(圖片提供/徐嘉君)

問:「找樹的人」團隊如何分工?你的角色是什麼?找臺灣最高樹有什麼困難?爬樹有什麼風險?

答:我是統籌協調者,負責決定找哪棵樹、找成員、安排行程的組織工作。爬樹起步難,架設繩索是第一個困難點,我們會用空氣槍將釣魚線射上50幾公尺高的掛點,因為射到那麼高看不太到掛的地方,掛繩是隨機掛,只要確認會不會讓人摔死,若掛到樹冠層外層要想辦法移到裡層。

第一個爬上去的人要想辦法排除移動路徑上的困難,需要體力比較好的人,我們稱其為「攻擊手」。巨木的枝條彼此距離非常遠,從腳下這個枝條要爬上另一個枝條,距離就超過一層樓,雖然攀爬有確保(belay)、不會摔死,但要將繩索丟到下一個枝條很遠,在樹上其實很忙,光移動就要花很多時間,爬一棵大樹就是要花一天。

攀爬巨木得耗費一整天的時間。圖為「找樹的人」團隊為拍攝「桃山神木」等身照攀樹。(圖片提供/徐嘉君)

此外,找巨木要去的地方幾乎都沒人去過,需要自己開創路徑。找不同的樹各自有不同的困難,像是找「倚天劍」要回溯大安溪,大安溪夏天水位一定會讓人滅頂,只有枯水期的冬季可以進去,因為一直不知道它的水位狀況,這次行程是到出發前一周才確認。水位差10公分,溯溪難度就差很多,我個子矮,入山時有些溪流幾乎無法前進,但出來時就輕鬆許多。

因為探勘、爬樹風險高,團隊成員需要熟悉的合作對象,因此都是固定成員,已經合作7、8年了。因為都是沒人去過的地方,熟不熟路況沒有差,反而是野外應變能力及默契比較重要。

問:近十年來找到超過70公尺的巨木有8棵,都是「臺灣杉」──魯凱族人稱為「撞到月亮的樹」,有什麼原因嗎?

答:說來奇怪,在找「風之巨木」「桃山神木」「倚天劍」途中,路上其實沒看到太多臺灣杉,這幾次找樹都以為可以找到不同樹種的巨木,像在找「倚天劍」路上看到的大部分是香杉,原本還想會不會臺灣最高樹不是臺灣杉、是香杉,可是到接近座標幾百公尺後,就突然出現臺灣杉。

臺灣杉「風之巨木」。(圖片提供/徐嘉君)

但其實臺灣杉本來就被預測是東亞最高的樹種,它的特性就是比較喜歡長高、不長胖,像「倚天劍」樹圍才8.5公尺,把能量都用在長高上面。我們第一次拍巨木等身照的是「臺灣杉三姊妹」,照片一出來就覺得很驚訝,原來這麼瘦長,在地面看不是這種感覺、只覺得壯碩,我這兩天看到「桃山神木」等身照,也是很瘦長。

但檜木就比較會長胖,「大安溪神木」是臺灣目前有紀錄最粗的紅檜,樹圍20.8公尺、直徑6.62公尺;經實際測量最高的檜木是54公尺的鹿林神木,檜木很難超過60公尺高。

臺灣杉可以成為東亞第一高樹我覺得並不奇怪,這次「倚天劍」恰好贏過樹高83.4公尺的中國雲南黃果冷杉,其實我一直懷疑冷杉可以長那麼高嗎?臺灣也有冷杉,我也爬過,它的木質比較鬆軟,不像臺灣杉、檜木、香杉木質都是緻密的,以物理學來思考,要能支持80公尺以上的身軀,在山谷裡挺立一千年,其實沒那麼容易。

問:臺灣有什麼條件能造就這些巨木?

全世界只有1%的森林可以稱之為霧林,臺灣面積雖小卻擁有極為豐富的山地霧林分布。(圖片提供/徐嘉君)

答:我找尋巨木這幾年的心得,覺得臺灣的確是個寶島,雖然我們的森林在過去百年間砍伐量很大,但因為地形崎嶇,也因為臺灣島開發較晚、是近3、400年間的事,中央山脈深處還有很多未經砍伐過的原始林;全世界保有原始林的地方已經非常少了,即便是像新幾內亞這種人口稀少的國家,原始林也很少。

過去我邀請來臺訪問的國外專家都滿驚訝的,他們對臺灣的印象都是科技島,人口稠密,擁有曾是世界最高建築的101大樓,但沒想到臺灣的山林是滿原始的;通常有原始森林的都是人跡罕至、偏遠的地方,在一個交通方便的科技島上短距離內就有原始林存在是很難得的,但我們這方面的國際宣傳似乎少了點。

問:尋找臺灣巨木對來說有什麼意義?「找樹的人」嘗試建構臺灣巨木地圖,但也有人擔憂巨木資訊的揭露,可能吸引「山老鼠」覬覦砍伐,怎麼看這件事?

答:因為我是科學家,當有人問我臺灣最高的樹有多高?是什麼樹?我就想解決這個問題,找臺灣最高樹其實是個科學上的問題。對我個人來說是一個目標,我享受的是過程,即使跌跌撞撞遇到很多困難,解決問題的過程有高潮、有低潮。

有的民眾可能認為讓巨木存在森林中、不要打擾它們,就不會有盜伐的問題。可是你錯了,比如這次找「倚天劍」,它的位置已經很少人會去,但途中還是有香杉被盜伐,為了取得香杉芝,被砍伐的時間都超過20年;山老鼠通常會在香杉開個洞,看樹身是否中空、有沒有可能長芝,再砍倒任其腐爛長芝,只要有需求,就會有這種事情發生。

臺灣堪稱「神木之島」,珍貴的巨木資源需要國人共同監測守護。(圖片提供/徐嘉君)

「倚天劍」樹身靠近基部的地方也被開了一個小洞,但理論上山老鼠應該不至於把臺灣杉誤認為香杉才是。

這些貴重木在山裡的位置,其實山老鼠都比你還知道,不是你不知道就不會有這種事發生,反而應該讓群眾知道,共同監測保育山林。林務局這幾年就跟各大學登山社團合作,透過他們回報異常情況,否則光靠巡山員有限的人力是無法看到每寸土地的,需要更多雙眼睛幫忙維護保育山林。

問:尋找臺灣最高樹的旅程已抵達終點,「找樹的人」有下一階段的目標嗎?

答:暫時讓我休息一下。有啦,今年成果滿多的,年底應該會辦成果發表會,研究團隊今年也提了新的計畫,想要利用盤點出的941棵巨木資料來探討其生態意義,解答大家想知道的問題:臺灣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巨木?巨木可能出現在什麼地方、是什麼樣的地質條件造成的?這些都值得研究,成果還可以發表到國際期刊,讓更多人知道臺灣這個島嶼。

拍攝紀錄片《黑熊森林》的導演李香秀,兩三年前就找我想拍「找樹的人」找樹的經過,因為她之前從動物層面,現在想從森林、山林的層面切入,從兩年多前開始跟拍,這次找「倚天劍」也帶了她們攝影團隊9人一起上山,材料已經收集得差不多,紀錄片應該會叫《神木之島》,預計明年上映,明年我最期待的就是這部紀錄片。

「找樹的人」出版「臺灣巨木地圖」。(圖片提供/徐嘉君)

「卡阿朗巨木」與附生植物。(圖片提供/徐嘉君)

問:為了觀察附生植物才開始爬樹,附生植物的研究有什麼新進展嗎?

答:我的博士論文曾研究臺灣的340種附生植物,預測其在氣候暖化100年後的分布變化,發現在棲蘭及浸水營兩個區域的附生植物族群變化最大,後來有機會提研究計畫,在「棲蘭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保護區內調查氣候差異及附生植物樣貌。

我從2017年底開始在棲蘭保護區內選定4個樣區,在樹冠層及地面架設氣象站,4個樣區彼此距離最遠僅10公里、最近不到1公里,但附生植物的樣貌卻有很大不同;4個樣區的附生植物總計調查到63種,排除地生植物因溼度高而長到樹上的偶發性附生植物,其中31種為絕對附生植物,31種中有14種只出現在其中一個樣區,而不見於其他三個樣區;在它們出現的樣區,這14種植物具有指標性物種的意義。

4個樣區中以「鴛鴦湖」及「170林道」的附生植物種類最多、多樣性最高,樣區樹木年齡則是以「170林道」及「130林道」最高,理論上歷史愈悠久的棲地、附生植物種類愈多,附生植物的多樣性會與樹齡呈正相關,「130林道」樣區樹齡非常老,但附生植物卻非常少,讓我很驚訝,分析是由於其氣候變化劇烈所致。

至於是哪個微氣候因子影響附生植物組成,我調查包括樹種、溼度、溫度、風速、雨量、坡向及日照量等因子,發現附生植物組成主要受到「飽和蒸汽壓差」(VPD)(註)所影響,且證實附生植物確實是非常敏感的族群,可以用來監測氣候變遷。

附生植物對環境敏感,可作為特定地區指標性物種。(圖片提供/徐嘉君)

我把這個研究寫成「影響臺灣東北部棲蘭保護區附生植物分佈的重要微氣候因子之研究」(Topography-Induced Local Climatic Variations as the Decisive Factor in the Shaping of Epiphyte Distributions in Chilan, Northeastern Taiwan),獲得瑞士MDPI集團的SCI國際期刊《Forests》刊登發表,2月24日出版。

問:一般民眾如何親近附生植物?可以推薦到哪觀察附生植物?

答:臺灣附生植物從海邊到海拔3,500以上的雪山圈谷都有,主要是蕨類跟蘭花,海拔高的地方大部分是蕨類,像雪山圈谷的玉山茀蕨,中海拔1,500公尺左右是附生植物最豐富的地方,很多種類都有。

蝴蝶蘭就是非常典型的附生蘭,能拿來作送禮盆栽的包括虎頭蘭,大部分都是附生蘭,文心蘭也是附生蘭。因為附生植物原生地是在樹上,水分、養分來源都不是很優渥穩定,所以植株身上都能儲藏水分、本性堅韌,適合作盆栽放乾燥的冷氣房、商店門口。

其實我正在寫一本書:《臺灣的附生植物跟它的產地》,文字已經寫完、正在挑照片,應該今年會出版,就是要教讀者怎麼觀察附生植物,並挑選一些路線分享怎麼親近附生植物,書中還有200種附生蘭的圖鑑。

附生蘭「金陵邊」。(圖片提供/徐嘉君)

書中推薦路線就是從北部東北氣候區的宜蘭、烏來開始,信賢、烏來、內洞林道都有很多附生植物,蕨類比較容易看到,要看會開花的附生植物,就要先找到它,再挑適當的開花季節去觀察,不是隨便路上就可以看到;有些可能需要探訪很多次,因每年花季很短、又會有些變動,當年花況不好可能也開不出來。

烏來在還沒進入老街、外面停車場的楓香樹上就有很多附生蘭,烏來、內洞附生蘭應該有7、80種,有些比較小不容易看得到,真的需要仔細觀察;有些則是會長在你沒有想到的地方,比如棲蘭管制站的外面種杜鵑,杜鵑樹上就長了風蘭,烏來或北部一些造林地裡也會長風蘭,有時竹林裡會長香草蘭。


延伸閱讀:


註:飽和蒸汽壓差(VPD)是指在一定溫度下,飽和水汽壓與空氣中的實際水汽壓之間的差值,代表實際空氣距離水汽飽和狀態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