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十年間逾4%近千歲巨木死亡 「找樹的人」:巨木的碳匯重要性無法取代

「找樹的人」團隊比較國內現有2012及2021年兩批空載光達資料,發現在已檢視632株巨木中,十年來共傾倒23株、枯木3株,死亡率竟超過4%。「找樹的人」巨木地圖計畫主持人徐嘉君表示,巨木十年可長高30公分,長高速度或許沒有小樹快,但其增長一點高度累積的碳匯卻可能是小樹得花上20年才能達到的量,重要性無法取代。

臺灣唯一可做為飲用的原生山茶:臺灣山茶。
農業技術
臺灣唯一可做為飲用的原生山茶:臺灣山茶 林下經濟作物栽培管理及其效益評估

農委會林務局自2019年4月施行林業多元輔導方案、推動林下經濟,已陸續開放段木香菇、木耳、森林蜂產品、臺灣金線連、臺灣山茶、天仙果與馬蘭等品項,作為林農可於森林區域生產的產品,在維繫森林生態與森林覆蓋的前提下,已創造出活絡山村社區及原住民部落周邊綠色產業的效益。林試所於本篇提供本土特有的臺灣山茶於林下種植的栽培管理方式與效益評估。

天仙果果實形狀像羊乳頭
農業技術
有牛奶味的無花果:天仙果 林下經濟作物栽培管理及其效益評估

農委會林務局自2019年4月施行林業多元輔導方案、推動林下經濟,已陸續開放段木香菇、木耳、森林蜂產品、臺灣金線連、臺灣山茶、天仙果與馬蘭等品項,作為林農可於森林區域生產的產品,在維繫森林生態與森林覆蓋的前提下,已創造出活絡山村社區及原住民部落周邊綠色產業的效益。林試所於本篇提供民間經常利用的天仙果於林下種植的栽培管理方式與效益評估。

新聞
附生植物攀上巨木 「找樹的人」徐嘉君研究登國際期刊 證實氣候因素改變附生植物面貌

「找樹的人」計畫主持人、林業試驗所助理研究員徐嘉君專長附生植物研究,因研究附生植物開始爬樹,因爬樹開始尋找巨木;她在棲蘭保護區的研究找到影響附生植物組成的關鍵因子,證實氣候變遷改變附生植物族群面貌,也恰在今年2月登上SCI國際期刊《Forests》發表。《農傳媒》邀請徐嘉君回顧尋找臺灣最高樹一路來的經驗及思索。

狹葉薑是曾彥學最新發表的新種植物,現在也在台北植物園保種復育。(攝影/王志元)
新聞
野外就是實驗室 林試所長曾彥學是植物調查達人

林試所長曾彥學的專業是植物分類、原生植物調查,歷年來總計發表7種臺灣新種植物,包括歐氏月桃、蘇氏鷗蔓、呂氏鷗蔓、原氏鹿藥、浸水營柃木、塔塔加薊、狹葉薑等,並釐清新馴化種26種、新紀錄種4種及再確認種1種。

千元大鈔背面左下角的植物,經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所長曾彥學鑑定發表為新種植物「塔塔加薊」。圖片提供/曾彥學
新聞
想認識原生植物嗎?林試所長曾彥學:我都會放在保育場域展示區

曾彥學是樹木學、植物分類學、原生植物調查專家,取得臺灣大學森林學博士學位後,先在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服務,調任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從事全臺各縣市植物資源調查,長達13年,2005年擔任中興大學森林學系教職,今年2月借調出任林試所所長一職,推動方舟計畫及提升國產材自給率。

新聞
農業新手投入寵物牧草生產、開發客製化天然防蚊貼片

臺灣生產的牧草大多都是供應給牛、羊等大型動物,小型動物如老鼠、兔子的食用牧草必須從國外進口,農民曾世佑看準商機,和農委會畜產試驗所合作,首創先例在屏東恆春生產苜蓿草、甜燕麥草等專供小型動物食用的牧草,新鮮度、香味、適口性完勝進口貨,成功打進市場,每年生產1萬公斤供不應求。

新聞
恆春的天然森林地消失?林試所:梅花鹿的活動與族群增加是主因

把不同樹種受到梅花鹿青睞的程度和植株數量減少的趨勢,進一步分析比較,研究團隊發現數量減少比率較高的樹種,通常也會是梅花鹿偏好的樹種,即使是梅花鹿不喜好的樹種,也有小幅度的減少。

新聞
臺灣又發現2個松露世界新種!本土松露可否發展出林下經濟?

像是傅春旭團隊原本希望能在郡大林道60k旁的臺灣二葉松林發現塊菌,結果卻意外在八通關古道發現世界新種的白塊菌,不管海拔高度或是土壤檢測,皆與當初預期設定有所不同。傅春旭表示,發現國內白塊菌的生長環境pH值沒有超過6,而石灰岩地形比較容易發現黑塊菌。

新聞
林試所發表臺灣杉人工造林與應用展,讓「撞到月亮的樹」走入居家

「我們的木業無論人力或者機具,都出現嚴重斷層。」林文智說明,國內木業工人平均年齡幾乎都60歲以上,「前兩年找到一位伐木老闆,都已經85歲了,工班也都6,70歲。」林文智說,工人的技術都是早期日本留下砍伐天然林的技術,並不適用人工林中小徑材的疏伐。林文智強調,開發人工林的集運技術,機具也要換新,培養產業人力,都將是未來串接國產材的產業鏈的重要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