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歐盟
東遠糧業公司與雲林二崙、崙背稻農集團契作水稻,通過507項農藥殘留及黴菌毒素檢驗,成功取得歐洲英國、法國、德國、挪威、瑞典、丹麥、瑞士與芬蘭等8國訂單,預計年底前將出口1,200公噸臺灣米,供應餐飲連鎖通路與當地亞洲超市,今(8)日宣告封櫃啟航。過去臺灣米銷歐每年約100公噸,這次是規模最大的一次銷歐計畫。
隨著氣候變遷、地緣政治衝突及貿易供應鏈變動,挑戰既有糧食安全體制。歐盟建構「歐洲糧食安全危機準備與應變機制」(EFSCM),加強市場監控、資訊共享及危機應對,也發揮確保糧食穩定供應,避免市場恐慌的功效。本文聚焦於歐盟EFSCM的建構、運作模式與實際操作,並探討相當程度依賴國際糧食市場的臺灣,如何借鏡該機制強化糧食安全體系。
因我國是東方果實蠅及瓜實蠅等檢疫有害生物疫區,芒果及番石榴(芭樂)等果實蠅寄主作物,過去無法直接輸銷歐盟,經農業部動植物防疫檢疫署多次與歐盟進行技術性諮商及資料往返,日前正式獲歐盟執委會衛生與食品安全總署(DG SANTE)同意,臺灣芒果及芭樂即日起可以進軍歐盟全體27個成員國市場。
隨著台灣乳業在日益競爭的市場中努力突破,酪農也在仔細考慮具體措施來提升生產力和效率,草飼料作為飼料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支撐著乳品生產。許多實例已證明,更多的選擇才能為產業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由歐盟共同資助的「歐盟脫水牧草:源自大地的優質營養」推廣活動,旨在將來自西班牙和義大利的歐盟飼料的高品質解決方案帶到全球多個市場,活動已在台灣啟動。
歐盟於2020年5月20日通過「從農場到餐桌策略(Farm to Fork Strategy)」,[1]政策目的在於發展公平、健康與友善環境的糧食體系,列為歐盟綠色新政(European Green Deal)之核心策略。該策略將推動減少歐盟糧食體系的碳足跡,強化其韌性、保護公民健康與確保農業及食品企業存續,以利歐盟轉型為永續性糧食體系,兼能達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據統計,越南2020年咖啡出口量達151萬公噸,每公噸咖啡的平均出口價格1,759美元(較2019年增加1.8%),越南咖啡外銷全世界80餘個國家和地區,占全球咖啡豆出口14.2%,其中以德國、美國、義大利為越南2020年的前3大咖啡出口市場。
每年秋冬雲林縣採收後的花生田聚集了大批從歐洲飛來臺灣過冬的小辮鴴鳥,因為喜歡在土豆田中覓食,雲林人稱牠為「土豆鳥」,每每吸引不少外國鳥友跨海來欣賞,沒想到土豆鳥竟是愛爾蘭國鳥,虎尾鎮農會總幹事黃鈺惠從中嗅到商機,經駐愛代表處、財團法人臺灣雜糧發展基金會、立委蘇治芬國會辦公室等穿針引線,成功將雲林土豆外銷到愛爾蘭,打開通往歐盟廣大市場的大門。
鴨蛋加工品申請外銷歐盟不順利,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直指是因為臺灣仍有忽視動物福利的格子籠鴨蛋所致。農委會畜牧處認為歐盟尚未核准臺灣的鴨蛋加工品進口還有其他因素,而蛋鴨場業者則指出,歐盟若規定只接受平飼鴨蛋,他們也能提供,產業要顧及的面向很多,福利蛋是理想也是選擇,不該強加壓力於產業、要求全面接受。
去年臺灣獲歐盟解除IUU(非法、未報告及不受規範)黃牌警告,我國也與歐盟建立漁業工作小組,合作推動打擊IUU漁業的工作事項。上月結束第一次會議,歐盟要求漁業署儘速通過禁止進口IUU漁獲的14條之1修正案,並且加速調查我國疑似非法投資外籍漁船案與落實執法,不然可能會因執法鬆懈再拿黃牌。漁業署強調,不會鬆懈執法,各工作事項均已積極辦理。
漁業三法從2017年1月20日上路以來,總開罰金額達1億元以上,某些漁民反映法規罰鍰過高、政府執法未考量現場作業困難,宣稱要在11月6日上街頭抗議。身兼國內漁業管理及執法機關的農委會漁業署強調,當初漁業三法修法時已考量漁民現場作業情境,罰單開出前也有給漁民申訴的機會,會持續與漁民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