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圈谷即將日出的時刻。
鄉間小路
【山路食藝】大廚維持的煩惱

配膳是一門藝術,尤其要負責隊伍伙食的時候。

你要計算食材的重量,詢問大家飲食方面的好惡,設想每個人的分量,照顧好大家爬山的營養、熱量,以及心情。沒錯,心情。讓夥伴吃得開心,可能比什麼都重要。

基於此,伙食在我看來是一件無比燒腦的事,偏偏我又常常是那個喜歡自告奮勇的人。這大概是喜歡下廚的登山人莫名的骨氣吧。

加里山山頂視野好,冬季天氣好時可看到白頭的雪山。
鄉間小路
【山路食藝】風美溪畔的一小片自由

登山也許追求的是自由。

意思是說,靠著經驗和技術的升級,你可以追求更多不同走法,或在日子允許的時候,自己默默走進山裡,慢條斯理地煮一餐,靜靜地度過一晚就好。

算一算,我去苗栗南庄的小百岳加里山居然六次了。這座山一直以來都很熱門,討厭人潮的我,本來覺得自己不會喜歡,誰知道下山以後總還想著那一大片筆直稠密的柳杉林,想著那些穿過樹林的光,真的慶幸它離我夠近,騎機車兩個小時就能到。

嚴格說來的第一次上山,是在新竹五峰鄉拍片時看到的景色,從此難忘。
鄉間小路
【山路食藝】上山下山都是為了一頓飯

爬山爬久了,很容易就忘了最初怎麼開始,也忘了最初怎麼想像在山上吃飯這回事。

十年前我還在製片公司上班,當什麼都要做的雜工,到職的首件任務就是跟著大隊人馬開拔到新竹的霞喀羅古道,拍攝一群小朋友跟著獵人入山學習原住民傳統打獵技能的節目,主旨是「向山學習」。深山、原住民、打獵,多麼經典的關鍵字。我輕易就能想像獵人老師扛著現捕野味,取柴生火,用佩刀支解分食的畫面。但沒有,獵人的手作陷阱並沒有派上用場,沒有山羌、飛鼠或山豬可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