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國產材
近年面對國產木材自給率不到1%、林木老化的議題,林務局喊出「國產材元年」,希望以正常疏伐等撫育方式,恢復森林健康,達到資源永續利用。疏伐下來的木頭除可供應市場,農委會林業試驗所進一步嘗試以柳杉、白千層、臺灣肖楠等其它樹木的枝葉萃取森林精油,還能做成擴香液或者香氛膏,適合發展獨具地方特色的產品,創造人與環境的共好。
一到新竹縣五峰鄉的和平部落,馬上感受到高山舒爽的氣息。新竹縣五峰鄉是臺灣竹材的重要產地,也是臺灣原住民泰雅族的居住地。2004年通過農委會審核劃設和平部落休閒農業區,除保有泰雅族原始文化,現在也推出結合當地竹材的特色旅遊,旅客可以親手做竹筒飯、喝竹筒湯,甚至製作一把竹弓箭,享受充滿原民風采的竹林體驗。
日本政府會設定目標,例如2020年減碳量要達成多少、木材自給率,每個部門就跟著做,我們也應該效法,比方說木材自給率幾年內提升多少、怎麼做、時間,提出完整的規劃。
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統計,全臺利用率最高的竹材多來自於原住民保留地,尤以桂竹佔比高達八成五,不過「原住民保留地禁伐補償及造林回饋條例」2016年7月1號上路後,地主多選擇領取補償金,不再供應竹材給加工廠,導致竹料嚴重短缺,竹林也因禁伐老化荒廢,降低水土保持功能。原住民族委員會透露,月底將推出修正草案,取消竹林必須生長到6年才能參加禁伐補償的規定,讓地主彈性管理竹林。
「我們的木業無論人力或者機具,都出現嚴重斷層。」林文智說明,國內木業工人平均年齡幾乎都60歲以上,「前兩年找到一位伐木老闆,都已經85歲了,工班也都6,70歲。」林文智說,工人的技術都是早期日本留下砍伐天然林的技術,並不適用人工林中小徑材的疏伐。林文智強調,開發人工林的集運技術,機具也要換新,培養產業人力,都將是未來串接國產材的產業鏈的重要利器。
為了振興臺灣林業,農委會林務局建立國產木竹材溯源管理及認證制度,今日公佈國產木(竹)材標章,未來消費者認明「臺灣木材」標章,即可安心選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