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臺灣首發兩項國家鳥類指標 農地小鳥棕背伯勞9年來指標值減4成、麻雀少1成

「最近幾年麻雀是不是變少,還是變多了?其他的小鳥呢?」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今(13)日宣布,臺灣首度建置「臺灣森林鳥類指標」及「臺灣農地鳥類指標」兩項國家級指標,用來反映環境棲地的變化。從2011至2019年間的指標值,農地上的麻雀相對減少10%,棕背伯勞為這幾年數量下降最多的繁殖鳥,指標值衰退40%。

新聞
公民科學家齊力 巨量資料填補生物多樣性監測系統空缺

在鳥類監測於2010年轉由特生中心執行的同時,國內開始推廣「公民科學家」參與全民監測生物多樣性,由專家設計容易操作的調查方法,再招募志同道合的民眾(公民科學家)參與調查,除了藉助公民科學家的力量蒐集生物多樣性資料外,亦有提升參與民眾認識生物多樣性,促進保育行動的效果。

新聞
生物多樣性資料累積近千萬筆 公民科學佔87%貢獻卓著

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所建置「台灣生物多樣性網絡」(TBN),彙集生物多樣性開放資料,靠公民科學資料的大力挹注,截至7月底止,已累積987萬筆,逼近千萬大關,其中高達87%的資料便是來自公民科學的貢獻。

新聞
金花蟲專家李奇峰攜手公民科學家,10多年發表將近50個新種

李奇峰以琉璃擬守瓜屬的研究過程為例,他指出,過去琉璃擬守瓜屬僅有兩種,分別為大琉璃擬守瓜及臺灣琉璃擬守瓜,其中臺灣琉璃擬守瓜大多分布在南橫、六龜一帶,2007年公民科學家余素芳在宜蘭採集到素芳琉璃擬守瓜,原本鑑定為臺灣琉璃擬守瓜,但後續細部比較雄性生殖器及觸角後,發現不是臺灣琉璃擬守瓜,透過團隊在全臺採集、研究,最後共找到3種新種。

新聞
【飽讀好書】《意外的守護者:公民科學的反思》

肖尼族酋長特庫姆塞一生之中大多數的時間都在為傳統領域而戰,他拋出的問題至今仍在環保運動中引發共鳴:「賣一個國家!為什麼不賣空氣、大海以及土地?難道偉大的靈不是為了祂所有的子民而造出世間萬物嗎?」

新聞
海漂、海底垃圾調查,你我都是科學家

海洋垃圾汙染成為當前全球海洋生態的巨大威脅,為了解海域垃圾汙染情形,新北市政府農業局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共同召募海上工作者、潛水員及搭乘娛樂漁船的遊客參與「海漂、海底垃圾調查計畫」,共同維護海洋環境。

新聞
8年1.2萬隻浪犬浪貓遭路殺,動保團體:從數據找解方

為保護野生動物生存、維護同伴動物福利,台灣動物路死觀察網(簡稱路殺社)與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簡稱動社)去(2017)年展開合作,以客觀的科學取樣方法,邀請公民加入「系統化『路死動物』及『遊蕩犬貓』相對數量與分布大調查」(以下簡稱「系統化調查」)。

新聞
【動物主場我來挺】公民科學力量大,大數據讓路殺成為大家的事(下)

因應2017挺挺動物生活節主題專區規劃,動物當代思潮特與農傳媒、挺挺網絡社會企業合作,開闢【動物主場我來挺】系列專題,包含金門、小琉球、龜山島等地的野生動物救援行動,以及里山龍貓森林計畫、動物的路殺大調查、友善石虎農作等發生在農村與郊野的動物議題,歡迎持續鎖定。

新聞
【動物主場我來挺】公民科學力量大,大數據讓路殺成為大家的事(上)

因應2017挺挺動物生活節主題專區規劃,動物當代思潮特與農傳媒、挺挺網絡社會企業合作,開闢【動物主場我來挺】系列專題,包含金門、小琉球、龜山島等地的野生動物救援行動,以及里山龍貓森林計畫、動物的路殺大調查、友善石虎農作等發生在農村與郊野的動物議題,歡迎持續鎖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