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麵包
在桃園市中壢區的「100種生活」烘焙教室裡,「安德尼斯烘焙坊」、「吳克己麵包工作室」創辦人吳克己取出剛烤好的臺灣小麥法國長棍麵包,香味四溢,切面布滿大小不一的氣孔並閃爍亮澤。熟悉多國麵粉特性的他表示:「我從來不會評斷麵粉的好或壞。了解更多麵粉後,你會知道什麼麵包適合什麼麵粉。」
中午吃麵或吃飯?剉冰想加紅豆或花生?要買麵包還是吐司當明天的早餐?每日上演的飲食大哉問,顯見我們「一餐無雜糧,便覺腹肚不滿足」。若問雜糧從哪來,會發現無論是糧行的米穀豆麥,抑或甜品店的薏仁綠豆,幾乎都從國外進口,根據農糧署統計,目前臺灣雜糧自給率約為6%。
或許很多人會認為,臺灣烘焙業是從戰後美援才開始,但如果真是這樣,「百年漢餅老店」又怎會存在?自清代以來臺灣已有漢餅舖,日治時期的臺灣宴席上有「雞蛋糕」作為點心,也能在車站、喫茶店、珈琲店等品嚐到麵包、三明治等。麵粉類製品,在美援之前即已出現在臺灣的生活,甚且在祭祀、節慶時扮演要角。
朋友琳興高采烈說要來家裡煮飯,我們開車到客運站接她時,見她煞有其事提著一大顆白花椰和調味料前來,我噗哧笑出來,琳不知怎麼了,認識她以來,我從未見她如此主動於廚房工事。
很多人所認識的小農餐桌,是一家餐廳,但真正的空間是一棟與芒果園相依的木屋,廚房、餐桌、工寮、農田 佔去大半,剩下休閒、休息用的室內房,常常是一家四口與來幫工的親朋好友睡成一團。
問許垚綸第一次吃到酸種麵包的感覺,他直率地回答:「超難吃的啊!覺得天哪,怎麼會有人做這樣的麵包? 而且又沒有內餡,完全不知道要吃什麼。整個很痛苦。」
奉,古字形宛如用雙手恭敬捧著,後引申為貫徹執行之意,貫徹一心挑戰人性已不簡單,更別說「奉」行某種 難以執行的道理,但要做人生中最艱難的事,顯然需要極大的決心,向某種信念奉上精力、時間、規律生活, 才能有所獻。
二○○七年喜願麵包在主婦聯盟合作社的支持下,開啟一場由生活消費者出發的臺灣小麥復興運動,並透過論述與行動實踐,直接促使政府活化休耕政策,鼓勵農民種植進口替代作物,提高契作轉作補助。雖然,這兩年秋作雜糧受氣候變遷影響總體收穫量,但民眾對本土農糧意識已漸甦醒,市場對本土雜糧的加工需求也有越趨活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