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2024年11月號 養殖新活水 高經濟海魚上陸

今年10月30日,臺灣龍虎斑在歷經8年協商後,成功獲准銷日,成為繼青斑、龍膽石斑後第三種可以外銷日本的養殖石斑魚種。臺灣養殖技術先進、分工精細,有「養殖王國」之稱,與沿近海漁業互補供應國人水產需求。近年臺灣持續開發新養殖物種、精進技術,包括產業成熟的午仔魚、新興發展而漸有突破的黑喉、紅喉、土魠魚等,滿足市場需求也讓漁業邁向永續。

豐年雜誌
海洋資源復育及養殖潛力魚種圖鑑

俗諺說「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五鮸六嘉鱲,七赤鯮八馬頭,九春子十烏喉」,雖各地對魚種的稱呼、排名不盡一致,卻反映過去臺灣捕撈海魚的飲食文化,有哪些偏好;有的俗稱指涉範圍其實包含多個相似物種。如今這些魚種,有的已被人類養殖,亦有部分出現自然資源萎縮情形,因此一部分物種已在進行資源復育。

1995年張錦宜初到水產試驗所任職,首先執行由中研院院士廖一久主持的「紅鼓魚的生理與成長研究」計畫。30年前原為巴掌大小、不到1歲的紅鼓魚,如今已長成巨魚(見圖右)。
豐年雜誌
繁養殖新魚種 領先全球更永續:開發高經濟海水魚種 為資源復育迎新契機

臺灣養殖漁業有300年以上歷史,1960年代為國內養殖漁業發展的關鍵時期,草魚、鰱魚和草蝦、烏魚人工繁殖技術成功,1980年代以降石斑魚、午仔魚人工繁殖突破,確立海水魚的種苗生產技術。隨著氣候變遷與漁業資源耗竭,農業部水產試驗所開展聚焦高經濟性海水魚類的人工繁殖新發展,包括黑喉、土魠等魚種。

沿近海漁業漁獲量減少,透過開發人工繁養殖技術,發展養殖產業,有助減少捕撈壓力。
豐年雜誌
復育漁業資源 技轉民間養殖壯大產業:8年目標十大魚種 鐘螺放流增裕資源初見成效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漁業資源復育物種繁殖計畫」預定8年開發十大物種人工繁養殖技術,第一期計畫繳出亮麗期中成績單,成功繁養殖黑喉、土魠創下全世界首例;人工繁殖種苗放流,增裕沿近海漁業資源也有初步成果,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已證實,野外捕撈銀塔鐘螺34%帶有放流種苗基因。

高單價魚種黑喉(黑䱛)近年漁獲量下滑,農業部水產試驗所開發人工養殖技術,將黑喉種魚與紅目鰱(大棘大眼鯛)混養在養殖池中。(圖片提供╱水試所)
豐年雜誌
深海魚上岸!水試所開發低溫黑喉、紅喉養殖:全球唯一黑喉明年挑戰「完全養殖」里程碑

黑喉與紅喉是我國沿近海漁業捕撈的深海魚種,屏東東港稱黑喉為「月子魚」,紅喉在日本則有「白身のトロ(白身鮪腹肉)」的美譽,均是肉質細緻、營養佳的魚種,市場需求旺盛。農業部水產試驗所克服深海魚捕撈難取得活魚的障礙,成功建立人工繁養殖技術,其中又以黑喉最快明年有望達成「完全養殖」里程碑,將為養殖產業增添生力軍。

水試所團隊與澎湖地區漁民合作,捕捉土魠進行人工受精。(圖片提供╱朱永桐)
豐年雜誌
土魠魚資源萎縮 水試所拚復育「白金」:野性強卻嬌貴 克服習性是養殖考驗

康氏馬加鰆俗稱土魠魚,是具高經濟價值的魚種,每年秋冬時節會洄游到臺灣沿近海,為漁民帶來可觀收入,近年卻面臨資源萎縮、漁獲量低迷的危機。水產試驗所從2021年展開沿近海資源復育計畫,並在去(2023)年首度完成土魠魚人工繁殖。然而土魠魚生性兇猛,又有不能離水過久、魚苗不耐高溫、遭遇擠迫易死亡等「嬌貴」特性,都是復育路上的挑戰。

榮豐養殖場一早便開工,網工將魚苗捕撈上搬運車,送到室內暫養池準備出貨。
豐年雜誌
全國首家午仔種苗登錄場「榮豐養殖場」:種魚是產業基礎 溯源管理更有保障

魚苗是養殖產業根基,臺灣水產養殖分工精細,專門的種苗業者為產業鏈下游及消費者提供保障,近十餘年發展興盛的四絲馬鮁(午仔魚)養殖產業在今年迎來第一家種苗登錄場,也就是屏東縣佳冬鄉的榮豐養殖場。雖然各魚種繁養殖皆有所不同,但已步入成熟階段的午仔魚產業及其種苗場,恰足以讓人窺見養殖流程中的細微撇步和鋩角,以及產業未來可能面對的挑戰。

臺灣魚塭生產石斑魚苗,出苗時的作業情形。(圖片提供╱于乃衡)
豐年雜誌
種苗是養殖業核心「晶片」 品質優勢穩固外銷:種苗協會引技術學習資源 助攻臺灣水產出口競爭力

種苗對水產養殖業的重要性如同晶片之於科技業,直接關係到產業競爭力與市場表現。中華民國水產種苗協會成立28年來,致力協助業者開拓東南亞外銷市場,將優質水產種苗出口到國外。走過龍虎斑種苗在各國削價競爭下的挑戰,讓臺灣重新站穩越南市場;並積極推動優質水產種苗場登錄作業,提升臺灣水產種苗品質管理透明度,帶動國際競爭力。

臺灣養殖水產已有品質保證,不遜於過去市場偏好的捕撈野生產品,受歡迎的高價值海魚黑䱛(黑喉、黑口)也有望很快加入養殖魚種行列。
豐年雜誌
紅媠烏大範、青的擱卡讚 臺灣水產豐盛上桌:養殖創新帶動產業提升 魚鮮與漁業都能永續發展

臺灣水產品種類繁多,相對同屬動物性蛋白質的禽畜奶蛋來說,水產品隨四季更迭展現豐富多樣、豐儉由人,且千變萬化的料理與風味表現,成為日常三餐、路邊小吃或三五好友聚餐,餐宴酒席及年節團圓的美味佳餚。多樣的食魚文化,來自臺灣豐富漁業資源與先進的水產養殖技術,近年海魚人工繁殖突破,可望協助復育資源,為明日餐桌添增新海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