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鄉間小路4807
夏天越來越熱,坊間出現許多抗暑神器。在急凍包、小風扇、冰涼巾不斷進化之際,有些古早涼方依然經典不敗。本涼夏祕笈為你整理六個消暑好物,無論過去是否熟悉,都歡迎趁今夏試試這些阿公阿嬤時代沿用至今的正港抗暑神器(或是重溫回憶)。
對付酷熱難耐的夏天,來一杯降火氣的青草茶,入喉後心肝脾肺腎通體舒暢。青草是臺灣獨特的農業美學,可應用於飲、食、浴、聞,還能依照不同節氣調配適合的風味,從裡到外守護身心靈。
臺灣高山茶世界聞名,阿里山茶的發源地就在嘉義縣梅山鄉龍眼村,這裡時常雲霧繚繞,日夜溫差大,適合茶樹生長。1976年茶農林允發引進第一批茶苗,開始在高海拔種植,開啟了臺灣高山茶的新頁。
年幼時,我曾跟隨表哥到阿嬤家附近水圳釣魚,有樣學樣地做了一根自製釣竿,釣線另一頭綁的是虛擬魚餌:一顆鈕扣。我的表哥長大後依然熱愛釣魚,他曾經半夜和一群漁友搭小船前往外礁海釣,漲潮的時候礁島表面積漸漸縮限得剩下一張地毯那麼大,一群漁友就這麼無路可退地於暗夜中垂竿,破曉時船老大才返回孤島接他們回家。
恆春半島,這個太陽炙熱到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南方,每年當南風登入鵝鑾鼻沿岸,「追暑」的人潮便一車接著一車到來,夏季泡在冰涼的水裡,絕對是人性根本的渴望。而對於這十多年來都堅持不裝冷氣的我,正中午的日頭偶爾會使家中宛如有條赤道,因此「消暑」無庸置疑成為我最必備的生活技能。
高海拔世界有種真空的靜謐,連清晨的鳥叫都很難聽見。我們走在古道與中央山脈主稜重疊的小徑,兩旁高大的鐵杉環繞著箭竹草坡。向東望去,是來時的倫太文山系,突出的山頭如雲海中孤島;往西,則是熟悉的東郡大山與東巒大山,卻是第一次從這個方向眺望。
霧季到來,飛機不飛,島嶼在霧中的樣貌讓人難以辨識清楚。但聚焦在細小的尺度上,此刻的馬祖春暖花開、生機勃勃,成為列島先民豐厚的食物來源。種植旱作、採集藥草、撿拾螺貝、討海抓魚……無論在山上還是在海中,依公與依婆〔註〕運用智慧與四時共存,秉持漢方「不時不食」的思想,飲食基礎正符合這個島嶼四季分明的氣候。
一志是個可愛的安徽女生,每次她來我們店裡吃飯,都會抓著我的手很興奮的說哪些食物「特好吃」「哎呀!實在太好吃了」。有時候工作到職業倦怠,一心只在乎食物的品質與賣相有沒有達到標準,忘記當初吃到美味食物的悸動。遇到真誠又真心喜歡吃的一志,覺得大夢初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