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農業
稻米是人類重點糧食作物。數千年來,人類不斷汰選稻米,挑選顆粒大的、不容易落粒的、稻榖上沒有芒的……一代又一代馴化的故事,深藏在稻米的基因裡。中研院植微所邢禹依特聘研究員,帶領團隊研究山地陸稻的基因,破解了臺灣蓬萊米身世之謎,也找到南島語族遷徙的線索,跟著研之有物一起來了解!
區塊鏈技術近年來跨足通訊、監測、醫學及農業領域,臺大生農學院今(16)日舉行「動態智慧化知識生產履歷」成果發表會,產官學共同推動區塊鏈應用在農業創新。壽米屋與臺大農場生產的鹿嗚米,參與這項區塊鏈應用產銷履歷計劃,預計年底臺大實驗林鳳凰有機茶園也加入履歷碳溯源,保障食安,也幫助農民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
立法院今(19)日在朝野高度共識下三讀通過《食農教育法》,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依法將成立食農教育推動會,整合各部會、學者專家及民間團體等共同推動食農教育,政府、公營事業、行政法人、學校、幼兒園、政府捐助財團法人應優先使用國產食材明文入法,減少食物浪費、增進健康飲食、使國民免於飢餓,均訂定為政府義務。
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日本經濟隨之起飛,對於香蕉需求也日益增加。為了應付日本市場的龐大需求,臺灣掀起了一股種蕉熱。受惠於可由基隆港運輸到日本之便,臺北香蕉一時盛產。但是好景不常,1917、1918年發生象鼻蟲災害導致產量銳減,政府為避免蟲害擴大,嚴禁人們繼續種植。不得已,香蕉只好往其他地區發展。
「我只想回學校、打網球。」問起今年最想做什麼、最想推的農業政策?陳吉仲幽了一默,「最想做的事跟想做的政策是兩回事喔。」即將步入第四年任期,陳吉仲仍強調自己只有「兩個位子」,做完主委就是回學校:「我一定要講得很清楚,這樣才不會有任何的壓力,可以全力去做我認為對的事。」
即使是最受悉心照顧的農田,我們也都需要自然。為了永續經營這些農田,我們需要找到可行的折衷辦法。對大多數農田而言,絕對找不到完美的片面解決方案,一昧保護荒野或是一昧提高生產都無濟於事。我們需要重新讓農業與自然融合在一起,而不是讓兩者進一步疏離。
2022年元旦這天,我國加入WTO屆滿20年。前總統陳水扁於2001年11月20日批准我國入會條約,隔年1月1日成為WTO第144個會員,開啟臺灣貿易自由化大門,農業部門首度面臨國際化挑戰,歷經了「穩定中發展」的20年,農業部門今年將再次接下自由化的戰帖。
全國27萬公頃的稻田面積生產著過剩的稻米,楊明憲認為,部分稻田應該改種其他雜糧,降低對進口糧食的依賴,以保障糧食安全,趁此加入CPTPP的過程,透過三品策略、生產結構的調整,可重新檢討改善生態環境及健全農業結構,讓農業更能永續地發展。
「作田沒有師傅,落肥就對了。」臺灣農地全年可以三個期作,一年每公頃約使用1.132公噸化肥,與國外相比,約為日本5倍、中國大陸2倍。我國農業部門溫室氣體來源中,「農耕土壤」所排放的氧化亞氮(N2O)為最大宗,主要就是來自氮肥的使用。而農地過度翻耕,則增加二氣化碳的排放。
「我應該算很宅,不喜歡社交活動」,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每年農曆過年就是要宅在屏東老家,哪裡都不去,就跟親戚朋友一起過年,「我們農業就是這樣,過年就是我們休息最好的時間」,屏東萬丹老家的三合院和大家族歡聚一堂,即使早就沒在農村生活也沒有從事農作,但陳吉仲潛意識裡仍然認為自己是農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