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歷史】征服日本味蕾的高級滋味 水果王國的最佳代言人──臺灣香蕉

臺中香蕉市場,左下角日文大意為:臺中州為香蕉名產地,該市場為臺中香蕉集散地,盛產期十分壯觀,為臺中名物。(本文使用的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提供)

內容提供/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文/張家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

1903年,日治時期初期的臺灣開始向日本出口香蕉,引爆日本市場的龐大需求,臺灣也掀起了一股種蕉熱,可謂臺灣史上第一次香蕉黃金時期;今天日本品牌仍在銷售的香蕉牛奶糖,也在當時首先於臺灣島上誕生,並銷售到東亞各國。

1927年10月26日這天,當時擔任農民組合大屯支部長的李喬松(大屯郡包括霧峰區、太平區、大里區、烏日區、北屯區、南屯區、西屯區等地),他帶領著一群種植香蕉的農民前往大屯郡役所,準備向郡守玉手亮一陳請,希望政府體念農民,將原本出租給日籍企業家大寶農林部的土地,轉讓給那些在這塊土地上種植香蕉的農民, 於此地是大寶農林部依照正常申請程序承租的土地,因此大屯郡守於情於理都無法答應。

蕉農為何抗議?

過幾天後,11月1日農民組合直接向大寶農林部陳情。這次組合退了一步,他提出大寶若是砍伐了農民賴以為生的香蕉,看能不能給予農民一些補償金。只是這般請求仍未獲得回應。眼見求助無門,這群群眾於是將戰場轉向街頭。他們在12月4日農民組合全島大會這天,在臺中公園招來了將近4、5百位蕉農。待人數到齊後,便在市區內遊行示威。

1928年10月18日下午1點左右,他們又在臺中州廳外聚集了約莫150名的蕉農。他們頂著中部熾熱的陽光,在廳外鼓譟著,希望知事出面救救他們即將被收回的香蕉地。

當時知事並不在,於是由地方課長松岡一衛出來與群眾溝通。在聽取他們的要求後,松岡課長仍舊很委婉地拒絕。這讓農民更為光火,他們在廣場上奮力地嘶吼,造成圍觀的群眾越來越多,但經過大約兩小時半以後,因為臺中州廳的官員仍舊不肯出面,不得要領之下,只好自動解散離去。

香蕉收成的歷史照片,收錄於《臺灣寫真大觀》。左側說明文字的譯文:在青果合作社批發市場,堆積如山的香蕉,依其品質檢定、分級後,再裝入竹籠,便可銷往日本內地或其他地方進行交易。香蕉向來是臺灣水果的大宗,年產量據說高達二億五千餘萬斤。

這則在1920年代發生的抗爭事件,一方面折射出當時社會運動風起雲湧的背景,另一方面也映照出臺灣香蕉產業發展的歷史。為何在大寶農林部依照正常程序申請的林地上會有這群以種植香蕉為生的農民?而為何又是香蕉?若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回到香蕉開始出口日本的1900年代開始說起。

香蕉的黃金時代

1903年基隆郵船會社一位名為都島金次郎的社員,說服從事蔬果批發的商人賴成發,共同合作首次將臺灣香蕉出口運到日本的神戶販賣。在都島之後,陸陸續續又有其他商人起而仿效。日本在品嘗到臺灣香蕉後,開始喜歡上這種充滿香氣的水果。實際上,日本的沖繩和小笠原也有產香蕉,只是兩者相比,臺蕉不僅不澀、果實又大,香氣也足,光一串香蕉就結實纍纍,而且,只要沒有風雨侵襲,當年就能有相當豐富的產量。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日本經濟隨之起飛,對於香蕉需求也日益增加。

時尚美人捧蕉代言水果王國,由這樣的宣傳形象,可見臺灣香蕉等水果是一種具有高級感的商品。臺史博藏品「水果王國臺灣香蕉明信片」複製品。

為了應付日本市場的龐大需求,臺灣掀起了一股種蕉熱。農民起初是從臺北開始種起。受惠於可由基隆港運輸到日本之便,臺北香蕉一時盛產。但是好景不常,1917、1918年發生象鼻蟲災害導致產量銳減,政府為避免蟲害擴大,除了下令燒毀既有的香蕉樹外,也嚴禁人們繼續種植。

不得已,香蕉只好往其他地區發展。此時的中南部,因鐵路興設使其交通逐漸便利,加上氣候溫暖,比起北部更適合香蕉生長,於是迅速成為香蕉的新產地。到了1920年代,臺中州的香蕉產量已佔全臺產量的9成。

現今臺灣中部仍是重要香蕉產地。圖為國姓農會青果運銷集貨場。(圖片來源/Dada’s life@flcikr CC BY-NC-ND 2.0)

由於情勢大好,平地種植面積漸告飽和,農民轉而往山地種植。但平地香蕉不適合於山地生長,導致初期種植情況並未如想像中順利。一直到1919年居於大屯郡車籠埔(位於臺中市太平區)的鄉民林傳,發現了適合山地環境且能抵抗萎縮病的仙人種後,香蕉才打破了環境上的限制,往山地前進。

沒想到,卻因此入侵了原本種植樟樹的林地,結果促使政府勒令資本家必須限期伐除香蕉,進而引起前述蕉農的抗爭。不過,山地產的香蕉由於皮厚、有耐久性,使其得以運送到遠如北海道、滿洲等寒冷之地,使臺灣香蕉更受歡迎。

高雄港的香蕉載運船,船上一籠籠的全是香蕉。日治時期的高雄港是中南部唯一的貨物吞吐港,高雄港與當時的韓國、滿洲、華北等地都有定期航線。

隨著出口量增加,香蕉產地從臺中擴張到南投、嘉義、高雄和屏東等地,而日本的銷售地也以東京為首,擴及大阪、神戶、京都、橫濱、名古屋、下關、門司、札幌、函館、長崎、金澤等地。其中消費量最高的地區就是東京,佔全部消費量25%,其次是20%的神戶,香蕉熱潮幾乎遍佈了日本各大都市。到了1920年代,即便是偏遠的地方也已經能品嘗到這種「豪華的珍奇熱帶水果」了。

味覺新享受

就在香蕉普及化的同時,商人也絞盡腦汁,想著如何用香蕉研發出更多商品,吸引顧客。此時,受惠於19世紀興起的營養學研究,日人發現香蕉的營養價值之高,幾乎可與小麥和稻米相匹敵。就在同時,日人也開始向民眾推廣牛奶的好處。1920年代,一位專門研究牛乳的東京帝國大學農科大學教授津野慶太郎,就將兩種物產結合,研發出香蕉冰淇淋。這種新穎的結合,當然並非只有津野知道。腦筋動得快的商人,早就已經在著手研發新商品。

在臺灣創設新高製菓商會的商人森平太郎,1920年在《臺灣日日新報》上就推出了新產品香蕉牛奶糖。為推銷此商品,商會不惜耗費成本,除了聘請樂隊、自行車隊到街頭宣傳外,也舉辦了許多折扣活動。配合一系列的活動,加上有著南國熱帶和營養價值的新意象,香蕉牛奶糖不僅成為新高商會的品牌形象,其足跡也遍及了日本、滿洲、朝鮮、中國,最後甚至在大阪、大連和東京都設有工廠。其受歡迎程度,由此可見一班。

日治時代新高製菓推出的香蕉牛奶糖紙盒,製作非常精美。新高製菓成立於1905年,1931年開發出可吹泡泡的口香糖風靡一時,與森永、明治並列為當時三大製菓會社。
森永製菓株式會社製口袋盒裝香蕉牛奶糖紙盒
森永製菓的香蕉牛奶糖紙盒,則以色塊表現熱帶意象,和新高製菓的產品併觀,可見當時的香蕉牛奶糖是一種具時尚感甚至高級感的點心。

至此,臺灣香蕉網絡擴展的原因,早已不能單純用食物的角度來解釋,它已經成為一種象徵臺灣的意象。根據拓殖通信社出版的《熱帶果物禮讚》,香蕉在當時已榮登最代表臺灣的熱帶水果,其產額已突破一千萬元(編按:日圓)。若說香蕉是為臺灣建立起水果王國稱號的No.1,亦不為過。時至今日,雖然臺灣香蕉已不復往日盛況,但奠基於日治時期以來的基礎,香蕉早已是深入各大通路、一年四季都有販售的日常水果了。

臺灣青果株式會社香蕉造型書籤
臺灣青果株式會社香蕉造型書籤,文案推廣食用香蕉,背面則寫有香蕉與其他類食物、水果的營養價值比較。

【典藏歷史】臺灣歷史博物館藏品故事


本文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授權,轉載自典藏網藏品故事百寶箱,原標題為〈擄獲日本人的味蕾,水果王國的最佳代言人──臺灣香蕉的誕生〉;參考資料請見原文附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