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農損
嘉義縣大埔鄉21日0時17分發生芮氏規模6.4強震,臺南市楠西區、玉井區等地的棗、楊桃、木瓜等果樹,也在強力搖晃下發生落果災情,棗正逢年節產季,農民損失尤大,地區農會初估落果達4、5成,農業部農糧署今(21)日下午已啟動現勘。所幸農業水庫及埤塘、阿里山林鐵路線與森林育樂場域,以及漁、畜產業尚未發現災情。
「山陀兒」颱風昨(3)日自高雄小港登陸,為東部、高屏及北部基隆、新北等地區帶來豐沛降雨及強風,高雄沿海的梓官區葉菜被強風「打掉」、「全軍覆沒」損失慘重;鄰近暴風中心的屏南地區香蕉及東港蓮霧損失一半以上;臺東池上水稻也因強風豪雨發生倒伏,恐怕影響結穗。
颱風「山陀兒」今(1)日凌晨增強為強烈颱風,昨日起已為東部地區帶來明顯降雨,宜蘭田間青蔥尚在成長期,農民預先冷藏移地保種的蔥苗,為颱風災後復耕打算;花蓮富里水稻有7成正逢孕穗期,臺東鳳梨釋迦部分已結小果,目前降雨尚未釀災損,但農民擔憂隨颱風北上、風勢加大將造成損害。南臺灣農友也加緊防颱工作。
去年迄今中南部降雨大幅減少,部分地區逾600天沒有大雨,造成今年2、3月以來農產業乾旱嚴重災情,農委會持續發布災情報告,今(21)日下午5時發布最末報,今年春季乾旱農損金額總計達5億1,697萬元,農作物中以茶、梨、竹筍3種損失最為慘重,各別損失金額均在1億元以上。
農業生產與氣候條件息息相關,然而從2016年1月下旬的霸王級寒流到2021年的乾旱與強降雨,嚴峻的氣候變遷趨勢,帶給農民有增無減的挑戰,加速建構韌性農業體系,成為農政單位刻不容緩的工作之一。希望藉由作物防減災技術逐步推廣、落實於生產現場,臺灣農業能走向農損更少、農產品供給和品質更穩定的一天,對氣候變遷的衝擊大聲說:我們準備好了!
氣象局今(10)日傍晚發布強烈颱風璨樹陸警,根據潛勢路徑預報圖,通過東方近海的機率最高,周六下半天到周日接近臺灣時,近中心風速12級以上、中心附近浪高達9米以上,提醒留意東半部地區將出現強風大浪。受颱風消息影響,臺北果菜批發市場到貨量增加,菜價上漲,交易市況熱絡,蔬菜每公斤平均批發價漲至47.9元。
根據農業統計年報,民國100年至109年十年間,每年農業災害產物及民間設施損失平均約100億元,顯示農民即便有農業天然災害的現金救助,個人損失依然驚人。十年間的農業災害產物及民間設施損失金額,以105年達到383.4億元最慘重,其次是104年160.5億元。
農委會統計農業災情至10日傍晚止已高達4.4億元,其中農產損失3.3億元,漁產損失近億元,其中嘉義縣蚵棚流失損失8千萬元。今年因疫情因素,牡蠣收成速度延緩,間接導致蚵農損失擴大,水產單價較高,若有損失,金額規模往往龐大,使得嘉義縣農損快速累積超過1.2億元,是目前豪雨農損災情最嚴重的縣市。
農委會今(9)日公告包括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嘉義市、臺南市、高雄市及屏東縣等7縣市,農產業全部項目可辦理現金救助及低利貸款;苗栗縣、臺中市及南投縣部分作物也可申請,即日起受理農民申請至8月19日止。
盧碧颱風外圍環流引起豪雨致災,全國農損突破1億8千萬元。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昨今兩天前往中南部關心農損,行政院長蘇貞昌也赴苗栗關心紅棗產業。農委會表示8月9日將主動公告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市、臺南市、高雄市及屏東縣,共七縣市全區域全品項適用農業天然災害現金救助及低利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