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豐年社「極端氣候灌溉學」,獲《全球華文永續報導奬》平面類優勝

2018《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今舉行頒獎典禮,《豐年雜誌》5月號封面故事「極端氣候灌溉學」,探討臺灣如何在旱澇不均的氣候變遷下,更有效利用水資源,獲評審肯定,在95件作品中脫穎而出,榮獲專業組平面類優勝。

新聞
【冷鏈搶鮮機】臺灣農產品尚青!縮短裝卸及配送時間,溫度控制降低損耗率

同時具備熱帶與亞熱帶氣候的臺灣,擁有富饒的自然環境,得以孕育出種類多樣的作物。根據農委會農業統計資料查詢網站〈貿易統計表〉,2017年臺灣農產品出口總值約美金49億8千萬元,主要出口國家以鄰近的中國為最高,約占20.7%,日本、美國分別約占17.5%、11.4%。其中生鮮冷藏水果出口值約為美金1億元,同樣以中國為最大宗,其次為日本。臺灣農產品若想進一步突破距離限制,行銷到更多國家,完善的冷鏈不可或缺。

新聞
【冷鏈搶鮮機】冷鏈不只是冷藏庫,最終目標為達成產銷平衡

維持農產品品質是一場場速度戰,就從採收的瞬間開戰。採後處理技術及運輸作業是冷鏈前端的關鍵環節,小農藉由簡易的田間採後處理,就能讓農產品鮮度更持久,但完整的冷鏈建置,仍須資本投入,近年陸續有合作社、供應商體認冷鏈的重要性,臺灣農產運銷的面貌,正在逐漸轉變。

新聞
林下經濟走出不一樣的路,以山林資源為本,靠山吃山也能永續經營

臺灣擁有將近61%森林面積及豐富生態,不僅是重要的社會資產,同時也是各界極為關注的綠色產業寶庫。政府為了維護森林功能鼓勵造林,但農民僅靠林木收入往往不足以維生,間接導致許多國有林租地造林地疏於管理。農委會林務局於2016年召集農委會林業試驗所等相關單位成立「林下經濟推動小組」,希望經由研究,盤點出適合於林下經營的森林副產物,以增加農民與山村居民收入。此外,森林周邊地區常是偏鄉所在,因此林下經濟與環境保育、山村振興等議題也有密切關聯。

新聞
【冷鏈搶鮮機】採後才是戰場!完善冷鏈確保農產品品質

維持農產品品質是一場場速度戰,就從採收的瞬間開戰。採後處理技術及運輸作業是冷鏈前端的關鍵環節,小農藉由簡易的田間採後處理,就能讓農產品鮮度更持久,但完整的冷鏈建置,仍須資本投入,近年陸續有合作社、供應商體認冷鏈的重要性,臺灣農產運銷的面貌,正在逐漸轉變。

新聞
【發現臺灣農業競爭力】「苦瓜高接」獨占鰲頭,瓜仔尾不輸瓜仔頭

臺中市后里區蔬菜產銷班第6班主力培育苦瓜,善用高接法,嫁接南瓜根砧的接點向上拉高一節目,阻絕苦瓜根系鑽縫入土,植株長勢強旺,有助於防範病害,可拉長產期近1倍,到了瓜仔尾,品質依然高檔。拉高一節目雖然只是小訣竅,卻功效斐然,其巧思讓人嘆服。

新聞
推動林下經濟平衡生態與生產,三項原則維持森林永續經營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於2015年發布《第四次全國森林資源調查》,顯示臺灣森林總面積為2,197,090公頃,森林覆蓋率為60.71%,為保育珍貴森林資源,政府於1991年全面禁伐天然林,並於1997~2004年推動《全民造林運動實施計畫》,2008年公告《獎勵輔導造林辦法》,20多年過去,當時種下的造林木多已成材,卻面臨林業沒落、社會對伐木觀感不佳的氛圍,導致林農收益低落,連帶影響人工林的更新與經營。因此,林務局將2017年訂為臺灣林業復興元年,改善過去人工林未適度疏伐的問題,並試圖找出可行方法以兼顧農民收益及森林永續經營,推動林下經濟,便是接續嘗試的其中一環。

新聞
【農業放大鏡】精準對抗害物,生物農藥的常見Q&A

化學農藥的速效與價廉,解決不少飢荒,但也帶來環境的破壞與抗藥性問題,在全球高喊保護自然生態的今天,世界各國對生產和使用化學合成農藥,莫不更加謹慎。大多數國家都已逐年增加生物農藥產品研發與生產的投資經費與規模,生物農藥的市場逐漸受到重視,已成為近幾年發展趨勢。

新聞
農業上山行不行?林下經濟再創部落傳奇,友善農法證實可與森林共存

由於林下經濟目前尚未有正式法規規範,外界難免存有部分疑慮,例如在森林中或森林周邊種植農作物,是否適合施用農藥及化學肥料?但其實包括大武部落在內,有許多山村農民都是採行有機農法,甚至要求更嚴格的秀明自然農法。嘉義縣阿里山鄉新美村打手機鄒有機農業發展協會,便是其中之一長期致力於推廣秀明自然農法的組織。

新聞
走入山間聚落,傳統智慧加乘現代科技,看見臺灣林下經濟多樣性

林下經濟,在臺灣是一個新穎的名詞,但從過往原住民的採集、在山區進行的小規模農作,到近年漸漸受到重視的林下養蜂、大武森雞,其實都可說是林下經濟的一種型態。長年協助社區發展的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教授陳美惠指出,雖然現行《森林法》尚未正式認可林下經濟,但並不是只有國有林班地或林業用地才能推動林下經濟,「很多偏鄉的農牧用地因為人口外流或老化,早已廢耕多年形成次生林或轉為造林地,這些地區都可以先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