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臺灣農業競爭力】「苦瓜高接」獨占鰲頭,瓜仔尾不輸瓜仔頭

內容提供/豐年雜誌 文/徐清銘 攝影/徐清銘
臺中市后里區蔬菜產銷班第6班主力培育苦瓜,善用高接法,嫁接南瓜根砧的接點向上拉高一節目,阻絕苦瓜根系鑽縫入土,植株長勢強旺,有助於防範病害,可拉長產期近1倍,到了瓜仔尾,品質依然高檔。拉高一節目雖然只是小訣竅,卻功效斐然,其巧思讓人嘆服。

適地採用高接法,降低豪雨威脅

苦瓜根莖細弱,不耐強風綿雨,因此當農田積水霪濕,則根系易腐爛,透過異種嫁接改良耐候性,是專業栽培常見一環,農民常以絲瓜、南瓜等同科作物,作為嫁接苦瓜的根砧。絲瓜、南瓜生命力強韌,嫁接後的瓜株,根系耐濕性高,且可強化對於蔓割病、蔓枯病、疫病及根瘤線蟲的抗病力。此外也有以冬瓜、扁蒲為根砧,不同的苦瓜品種各有適合的根砧,不宜亂點鴛鴦。

臺中市后里區蔬菜產銷班第6班改以高接法嫁接苦瓜,嫁接點拉高一節目。

第6班大多以南瓜為嫁接根砧,特別不同的是,嫁接點往上拉高一節目,雖然這只是簡單動作,發揮的功效卻十足巨大。第6班班長陳嘉輝指出,南瓜根砧接近地表的節段,莖內中間有空隙,若由此當嫁接點,嫁接的苦瓜根系可沿空隙向下鑽入土,變換成自根,嫁接作用大打折扣。拉高一節目,根砧莖內已密實,苦瓜根系無縫可鑽,以此當嫁接點,嫁接功用則完全顯現,植株越加強健,對於產量、品質的助益非常大。

第6班會計邱文金依經驗估算,南瓜根砧若採低接法,苦瓜盛產一回合即後繼乏力,生產週期僅約2個月,採高接法則可延長至3、4個月,一般而言,瓜仔頭品質優越,產期後段品質便會下降,但第6班苦瓜品質卻一以貫之,到了瓜仔尾依然維持高品質,除了管理用心周到,最大功臣就在於高接法。

高接法創意來自第6班班員長時間的觀察研究,並因應在地環境特色。臺中市后里區地形為北高南低的平緩臺地,農地多半呈現梯田型態,排水順暢,即便颱風豪雨來襲,也鮮少積水成災。苦瓜高接法的運用,進一步擺脫泡水爛根的威脅。每當平原地區傳出農損災情,往往就是后里區苦瓜大展身手的時候。

2018年入春後雨量奇少,5月底第6班的苦瓜已頎長飽滿,望眼欲穿的梅雨依然悄無聲息,陳嘉輝眉宇間略帶愁容,雖然少了豪雨「自然調節」,各式瓜果豐產,品質上揚,市場價格卻滑落,樂了消費大眾,卻苦了農民。還好,6月中下旬遲到的梅雨終於降臨,蔬果價格漸次回歸常態。農業本看天吃飯,天候變化,直接牽動農民心情。

隧道棚遷移方便,利於因應連作障礙,常見應用於栽培瓜類。

水平棚架利於牽藤、理瓜,網室則防範颱風護賣相

第6班成立於1993年,早先栽培品項多樣化,後來漸漸轉向苦瓜,並躍升主力。第6班的苦瓜多採水平棚架栽培,與南部常見的隧道棚大異其趣。採用水平棚架有其歷史淵源,后里區早先是臺灣省菸酒公賣局釀製葡萄酒的原料重點產區,遍布葡萄園,1980年代終止葡萄契作收購,有些葡萄園轉作苦瓜,原有棚架設施稍作修整即派上用場,銜接得天衣無縫。

陳嘉輝說,水平棚架優點很多,首先作業方便,牽藤、理瓜、採收皆輕鬆,棚架空間寬廣,藤蔓生長自在,可伸展10~20公尺,結出大量瓜果。而隧道棚優勢則是蔓葉密集,透光率低,苦瓜白皙賣相佳,而且設施拆遷簡單,方便轉移陣地,減輕連作障礙。

此外,第6班苦瓜園也多半搭建網室設施,不同於南部偏向於防範果蠅,而是著眼於防範颱風。苦瓜表皮細嫩,即使僅是掃到颱風尾,依然會破相受損,有網室阻隔分散風力,苦瓜多一層護衛,便能賺得到「颱風財」。

臺灣中部地區得天獨厚,有高聳的中央山脈屏障,遇颱風來襲,除了毗鄰高山地帶常因豪雨釀災,而平原、臺地一帶風雨則不致太狂暴。談起颱風災情,陳嘉輝、邱文金印象深刻的是長壽颱風「韋恩」,然而這已是30年前的遙遠往事。每當颱風侵襲臺灣,暴風圈不論北掃或南掃,臺中市后里區臺地頂多掃到颱風尾,網室大抵可以承受,並發揮分散風力作用。

苦瓜園搭建網室設施,除了防蟲外,第6 班主要著眼可分散削減風力,減輕瓜果碰撞擦傷。

搭建網室會增加成本,陳嘉輝估算,1分地至少10多萬元,而且網室阻絕蟲鳥為害,卻也讓蜜蜂進不來,得額外聘請蜜蜂授粉。網室內養蜂較費事,一來太熱,且只有花粉,缺少蜜源植物,10來天就須讓蜂群移出室外「放風」,保持活力。

中、南部苦瓜產期不強碰,消費者四季有「苦」吃

臺中市后里區臺地位居大安溪、大甲溪兩大流域之間,大安溪是臺灣冬雨分界線,寒冬時節北部陰雨綿綿,往南一過大安溪,和煦陽光已在前迎接。

苦瓜為夏季蔬菜,喜熱畏冷,雖已研發氣溫適應性較強的品種,但在15℃以下即易生長停滯,冬溫較低的臺灣中部地區,較適合於夏、秋季栽培。陳嘉輝說,第6班通常於1月間委請屏東縣南州鄉的專業種苗場代工育苗,氣溫回暖後移回定植,5月中旬開始有瓜可採收,10月底東北季風開始南下,苦瓜產季就接近尾聲。

臺灣南部苦瓜可1年2收,四季均可栽培,主力產區在屏東縣,生產規劃多半錯開夏季,不與中部地區苦瓜產季強碰。雖然冬季寒冷,苦瓜單位產量遠比不上溫熱季節,但中部苦瓜缺席,市場供應量少,行情自然好。邁入5月,全臺灣苦瓜大量上市,南部已屬瓜仔尾,品質比不上中部的瓜仔頭,通常到了第2個週日,市場價格已然大跌,農民收手休息,市場輪由中部苦瓜引領風騷。

陳嘉輝說,市場需求固定,中部、南部苦瓜產期錯開不強碰,加上臺北果菜市場調節供需,有利價格走勢平穩,瓜果銜接無空窗,消費者全年不愁沒苦瓜可買。農民各自選擇最有利時間點種植,這是長久以來建立的默契,互蒙其利。

善用有機肥料、益生菌,土壤生意盎然,且減少對環境衝擊。

運用有機肥、益生菌栽培多樣品種

第6班主要生產白苦瓜,青綠色系不多,陳嘉輝說,白苦瓜仍是市場主流,消費量大,單位產量也高。至於栽培品種則多元化,對應不同消費需求,如苦瓜家族的巨無霸品種「花蓮1號」(F1),可長達45公分,比壯漢手臂還粗壯,適合餐飲、自助餐市場;小型苦瓜則專攻小家庭居多的北部都會。另有「矮肥短」的蘋果苦瓜,圓嘟嘟形狀十分逗趣,口感爽脆多汁,別具風味,小型適合小家庭,雖然單位產量較低,但有忠實客群捧場。

苦瓜連作易生病害,第6班克服連作障礙,除冬季空檔期輪作不同蔬菜,高接法強化抗疫病能力當記首功,苦瓜園區也力行草生栽培,不用除草劑,廣用有機肥料,土壤健康、元氣飽滿。此外,也善於運用益生菌,如溶磷菌、木黴菌、液化粉芽孢桿菌等,都是常用的好幫手。

瓜田連作時,溶磷菌可加速分解上期作未被吸收的有機養分,無形中也減除病菌孕育溫床;木黴菌可幫助根系發育、減緩老化,並降低土壤病害;液化澱粉芽孢桿菌可抑制壞菌。益生菌輪番上陣,地表、地下皆有防疫衛士。邱文金說,在有機肥料、益生菌加持下,班員培育的苦瓜品質極佳,表皮凹凸有致,富光澤、脆度佳,觸感嫩彈,不須烹調入口品評,行家單是用手觸握,就知是好瓜。反之,若過度使用化學肥料,觸感硬實,稍用力就響起劈啪聲,表皮出現裂縫,品質差一大截。

雖然白苦瓜仍是市場主流,但青綠色苦瓜口感爽脆,也有特定客群擁護。

第6班苦瓜通常不套袋,在於有網室護衛而病蟲害少,且目前消費市場重視白皙度,也因管理優良並不遜色。陳嘉輝說,在臺北果菜市場拍賣,價格與套袋苦瓜有得拚。而少了套袋一環,更是省工許多,正可因應農村缺工問題。

苦瓜工事繁多,牽藤時,帶頭燈加夜班到三更半夜司空見慣。瓜果成熟,採收都趁太陽尚未升起、瓜果涼冷時趕早進行,採完熟瓜,下午還須巡園,從棚架上牽引小瓜垂吊,每天工事排滿滿。農村人力老化且工資高,少有外聘幫手,比如邱文金栽培1公頃多苦瓜園,多半時候就他與妻子林月玲操勞,雖然正當壯盛之年,還是很硬篤(ngē-táu/ngītáu,閩南語釋義為艱鉅),省工省時作業設計實屬必要,設施功效再記一筆。

本文轉載自《豐年雜誌》2018年8月號。《豐年雜誌》電子書平台,請參考:udn讀書吧TAAZE 讀冊生活HyReadZinio華藝線上圖書館Ko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