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擱淺接二連三,誰來有效預警與監控油汙外洩避免危害漁業資源?

文/洪嘉鎂 圖片提供/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

10月2日,獅子山籍盈海輪在澎湖七美島嶼西南方約6浬發生船體進水,隔天整艘船即沉入海裡,船上20個冷凍肉品貨櫃、30噸油品全數落入海中,海洋保育署(下稱海保署)正隨時監控油汙是否有外洩情形。

細數眾多的船難事件中,像盈海輪這類船體進水而沉沒案件較為少見,通常是船舶機械故障、擱淺,有機率伴隨著油汙外洩事件,兩年前嚴重汙染臺灣東北角沿岸海域生態的德翔台北號便是一例,由於這類事件受氣候影響大,目前除海保署會透過遙測中心衛星進行海域油污監控外,交通部航港局也正在開發預警系統,當船舶離岸過近即發出警告,期望能降低擱淺事件,預計年底系統上路。

盈海輪30噸油品落海

6天前,獅子山籍盈海輪在澎湖七美島嶼西南方約6浬發生船體進水,但由於當天海象狀況不好,航港局無法協助船舶拖回檢修,預計海象狀況較好時再處理。該船卻在隔日於澎湖七美島嶼西南方約29浬臨界線處沉沒,船上重油15噸、輕油15噸及20個冷凍肉品貨櫃皆隨著船隻沉沒一起落入海中,許多民眾擔心是否有油汙外洩,影響海洋環境的問題。

海保署說明,由於盈海輪下沉速度過快,無法及時抽取油品,目前船舶位置大約在海面下50公尺至80公尺左右,已在第一時間聯絡澎湖縣政府環境保護局,通知船東處理沉船後續事宜,防止油污染事件發生,也同步透過遙測中心衛星進行海域油污監控,並以現場海象數據進行油污擴散模擬、分析,判斷發生油汙外洩後的可能影響範圍。

海保署表示,目前判讀油污擴散模擬結果,本次事件重油模擬結果不會影響岸際,另外從衛星遙測監控照片,經判斷影像範圍內也沒有發現污染情形,將持續監控該海域,如有油汙外洩的狀況會立即處理。

海保署會根據海象,隨時監控、模擬油汙擴散狀況。

海保署隨時監控油汙外洩情況

近年因船體進水而整艘船迅速沉沒的案件較少發生,常見的船難事件包含兩船碰撞、機械故障、擱淺···等,其中又以觸礁及擱淺備受社會關注,類似事件發生後意味著船舶失去動力、船體損傷,甚至有可能會伴隨油汙外洩、船體沉沒等狀況,進而影響潮間帶、海洋生態等。

海保署海洋環境管理組科長李筱霞指出,目前船舶海難事件為交通部處理,而非船舶海難事件,如排放汙水,則由海保署因應,但船舶海難事件可能伴隨著油汙外洩,因此當船舶擱淺事件發生後,就會啟動衛星監測、使用無人載具遙測等方式觀察海洋狀況,也會在有油汙外洩疑慮的船舶周圍拉起攔油索,避免油汙外洩後四處飄散。

李筱霞表示,海保署內部也會運用當時的海氣象,模擬油汙外洩後的飄散情況,研擬後續應變機制,另外也與海巡署密切聯繫,掌握現場情況,但海洋資源是否會有受到油汙影響等評估,目前相關業務尚未移交至海保署,由農委會水試所負責。

未來海委會是否會與農委會協調移交海洋資源評估相關業務,仍未定,但海委會下設國家海洋研究院,如果未來業務有移交,將由該單位負責。

國家海洋研究院籌備處主任邱永芳指出,未來研究院成立後,將建立臺灣周邊海域的地質調查資料庫,以便於船舶若有發生擱淺、沉沒等情況,可運用資料庫應變,另外也會成立海洋生態與保育的研究所,生物資源評估業務將與有關單位協調,但確定會進行基礎生物評估,協助海保署在油汙事件發生後所需的科學資料。

建立船舶自動識別系統,降低擱淺事件

船舶會在臺灣附近海域擱淺的原因相當多,除了海底有暗礁、船體機械故障失去動力外,氣候影響也是擱淺因素之一,像夏季有颱風,容易影響船舶航行,若進入到冬季,東北季風吹拂下,北部擱淺機率也會提高不少。

2016年3月德翔台北號因在石門外海發生機械故障,又受到東北季風影響將船體吹到離岸0.3浬處,觸礁坐底,之後船隻從中間斷裂,油品外洩,嚴重影響石門潮間帶及附近海域生態。

德翔台北號擱淺、船體斷裂後,油汙外洩,造成石門附近潮間帶生態受到嚴重影響。(攝影/洪嘉鎂)

交通部航港局航安組組長戴重仁指出,進入東北季風盛行期後,北部海域的海象會特別不好,很容易有7級陣風發生,甚至瞬間陣風能到9級以上,船舶擱淺機率會比較高。

戴重仁進一步說明,通常擱淺發生原因多為機械故障,再加上海象不好,船舶就會被吹到岸際,少數則是船舶航行到水深不夠的地方,自從德翔台北號事件發生之後,航港局有統計出東北角、鵝鑾鼻及澎湖海域為高風險海域,有發航船布告請商船應離岸15浬以上航行,避免擱淺。

當然航船布告不見得能防止船舶離岸過近而擱淺,戴重仁表示,目前正在全臺33處燈塔建立船舶自動識別系統(AIS),可涵蓋100%沿海海域,系統將在今年底上路,只要船舶離岸過近,系統會主動對船舶發出預警,本國籍、外國籍都可接收到預警通知,但在系統尚未上路前,航港局也採取人工預警,降低擱淺事件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