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萵苣
雲林「三欣園藝」以栽培文心蘭起家,卻在葉萵苣產業發現更多商機、更多可能性。十年耕耘,三欣不僅打破亞熱帶氣候的緊箍咒,周年生產十一種溫帶葉萵苣,通過產銷履歷驗證、生吃熟食都美味的「美生菜」,徹底征服臺灣人的胃,並憑藉第四代智慧溫室,實現百分之九十自動化的目標,以精實人力創造十倍產能,除了站穩中層消費市場,更搶先布局農業淨零碳排放商機。
臺灣著名觀光勝地,阿里山以優美自然風景、深厚人文歷史,位列國家級森林遊樂區。阿里山林業鐵路系統更具百年歷史,沿線充滿豐富生態與人情故事,林鐵不僅屬於臺灣,也是世界級的文化珍寶。
儘管一路走來不易:二〇〇九年,阿里山遭遇莫拉克風災重創;林鐵修復期間又受阻於天災不斷,十五年來無法澈底竣工。直到今年(二〇二四),在眾人排除萬難的努力下,林鐵嘉義站到阿里山站全線恢復通車,撥雲見山。
近幾年雖然隨著政府參與相關國際經貿組織的增加,以及農業新南向等政策的推展,農產品出口市場大幅朝向多元化目標邁進,但因臺灣仍存在長程貯運到貨品質不穩定的狀況,此問題若不能具體解決,僅具備優質生產技術,臺灣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將無法有效提升。
臺南農改場將智慧管理應用在外銷結球萵苣生產,導入合理及省工施肥技術、病蟲害預警模式等,產量預估的準確率不但達90%以上,且比傳統3次追肥方法節省超過50%的用肥量,雲林縣麥寮果菜生產合作社依循操作,300公頃契作田足足省下240至360公噸肥料,數量相當可觀。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開發有機芋菜間作栽培模式,農友在有機田裡既種芋頭,又收萵苣,不但農地利用效率高,淨獲利比單獨種植有機芋頭增加 150%以上,有效提升農友獲利又穩定。
為符合世界潮流對綠能產業的重視,政府正積極思考及運作綠能產業與農業結合的可能性,近來推動於不利耕種或受地層下陷、汙染影響的地區,架設非農業利用的光電
像是穿著機能衣的種子,事實上是歐美廣泛使用在種子的加工技術-種子披衣(seed coating)。披上外衣的種子改變了形狀和大小,讓細小的種子更容易機械播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