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水稻育種興盛,品種非常多元,圖為栽種於花蓮豐濱鄉新社梯田,適合花東地區的「高雄139號」。(攝影╱吳尚鴻)
豐年雜誌
水稻育種 目標多元實現適地適種 雜交育種簡介(四):自交糧食作物育種代表

水稻是國人主食,很早就開始現代人工育種,在臺灣育種的歷史已超過百年。島上各地區的氣候環境差異,以及試驗改良場所各有分工與強項,已使臺灣水稻品種的發展多元化,可謂百花齊放。上世紀60、70年代,臺灣水稻走過擔憂糧食危機、追求產量的時代,現在米質已是更重要的育種目標。

來自臺灣的「低腳烏尖」(Dee Geo Woo Gen, DGWG)是水稻綠色革命主力品種「IR8」母本,對全球農業發展及糧食供應貢獻厥偉;一旁的IR8父本「Peta」植株高度除了和IR8、DGWG有明顯差異,還出現倒伏情形。(圖片提供╱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副研究員吳以健)
豐年雜誌
綠色革命 育種與農業現代化改變全球 雜交育種簡介(三):糧食作物的育種

根據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估計,全球人口已於今(2024)年4月突破81億人,相當於1900年全球4億人口的20倍、1960年30億人口的2.7倍。百餘年來全球人口之所以能達成巨幅成長,不可或缺的基礎之一,就是滿足糧食需求的農作物。農糧生產在上世紀中葉歷經革命性的發展,糧食作物的品種研發堪稱重中之重,也就是所謂的「綠色革命」

玉米具有豐富的遺傳多樣性,也由其特性衍生出多樣用途及育種方向,全球栽培面積及需求量為穀類作物之最。(攝影╱Boglárka Salamon on Unsplash)
豐年雜誌
玉米及高粱育種 多樣種原發揮雜種優勢 雜交育種簡介(五):生產F1種子的糧食作物

玉米用途廣泛,針對特化功能性,育種也非常多元;加上栽培面積極廣,帶動龐大的種子需求量,玉米的育種和種子產業可謂兵家必爭之地,公私立部門莫不卯足勁投入人力、新科技和技術進行發展。玉米傳播至全球六大洲,遺傳多樣性高,臺灣約在16世紀即引進,本土種原和國外種原均是育種材料。

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2024年11月號 養殖新活水 高經濟海魚上陸

今年10月30日,臺灣龍虎斑在歷經8年協商後,成功獲准銷日,成為繼青斑、龍膽石斑後第三種可以外銷日本的養殖石斑魚種。臺灣養殖技術先進、分工精細,有「養殖王國」之稱,與沿近海漁業互補供應國人水產需求。近年臺灣持續開發新養殖物種、精進技術,包括產業成熟的午仔魚、新興發展而漸有突破的黑喉、紅喉、土魠魚等,滿足市場需求也讓漁業邁向永續。

馬鈴薯植株的形態。
農業經營
斗南食物日:馬鈴薯 透過吃,讓學生認識在地循環農業的故事

有「大地的蘋果」之稱的馬鈴薯,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糧食作物,僅次於稻米、玉米、小麥。馬鈴薯原產於南美洲秘魯與波利維亞境內的安地斯山脈,臺灣自日治時期引進栽培至今,歷經80餘年來的演進,栽培產區由最初期的北臺灣逐漸南移至中南部地區。

圖為塞內加爾番荔枝,為貝寧廣泛種植的果實類作物。(圖片提供/亞蔬-世界蔬菜中心)
新聞
解決飢荒!亞蔬攜手臺大首度找出非洲58種「被遺忘糧食作物」種原

極端氣候頻繁,非洲糧食安全問題加重,亞蔬-世界蔬菜中心與臺灣大學農藝學系等首度搶救非洲蔬菜種原,找出58種「被遺忘的糧食作物」清單,預估這些作物在2070年有更佳的氣候適應能力,且微量營養素的供應具互補性,除了目前主食玉米、山藥,還包含鐵濃度最高的莧菜、白花菜和腰果等,盼能紓解飢荒及營養不良引發的危機。

新聞
氣候變遷下的烏克蘭農業:糧食生產雙面刃 國花向日葵將減產

世界銀行的新報告《烏克蘭:農業和林業氣候調適》是第一份詳細評估氣候變遷對烏克蘭的潛在影響報告。本報告不僅預測烏克蘭未來的氣候狀況,還揭示氣候變遷可能對該國農業產出、家庭收入及貧困指標的影響。

新聞
全球暖化漸劇,國外研究團隊解序小米基因組,將可能育出耐高溫乾旱新品系

全球氣候變遷導致熱浪發生率越趨頻繁,高溫逆境的強度也加劇,全球禾穀類糧食生產因此受到衝擊。由印度為主、聯合中國與法國的研究團隊,匯集65位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攜手合作將珍珠粟(或泛稱小米)的基因組解序。從近千個小米品系中,篩選出能耐42℃高溫與乾旱逆境的品種,解析小米耐熱的生理機制,成果發表於世界頂尖期刊《自然─生物科技》(Nature Biotechnology)。若能將研究結論應用在禾穀類作物的育種產業,特別是亞洲、非洲等氣候較炎熱地區,有機會成功選育出抗高溫與乾旱的水稻、玉米或小麥品種。

新聞
【菲觀糖事】之一:蔗糖之島

台灣有句諺語:「第一憨種甘蔗互會社磅」,意指日治時期不公平的政策剝削農民。
蔗糖,作為一種殖民經濟可以追溯到十五世紀,哥倫布將甘蔗從西班牙帶到新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