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水鳥
漁電共生光電板增多少? 生多所開發衛星影像判釋技術準確率逾9成
養殖魚塭營造出濕地環境,提供候鳥主要食物來源及棲息地,發揮良好生態功能,但經營漁電共生,可能對這樣的濕地環境產生衝擊。為了掌握光電案場分布資訊及變化,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運用開放的衛星影像,開發出一套低訓練成本、短期訓練時間的遙測影像判釋技術,可有效掌握光電板分布,準確率逾9成。
【遊於農03】從砍樹到護鳥──居民齊心 學甲濕地成候鳥新天堂
「學甲濕地生態園區」位於臺南市學甲區,占地約31公頃。這片靠近筏仔頭聚落(竿仔寮)急水溪畔的土地,從前為倒風內海,經歷長期沖刷淤積而形成泥灘地。2009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與臺南市政府農業局向農民租用休耕農地,進行學甲濕地營造規劃。
濕地陸域化、水鳥種類減3成 關渡自然保留區紅樹林疏伐解禁
「關渡自然保留區」35年來受文資法保護,保留區內禁止改變或破壞原有自然狀態,農委會林務局表示,近年來紅樹林陸域範圍快速擴張,水鳥種類減少30%以上,經臺北市政府提案廢止指定自然保留區,經審議通過,昨(20)日農委會公告廢止,將可適度疏伐紅樹林。
營造合適水鳥棲地:蘭陽溪畔的稻田實驗
宜蘭縣壯圍鄉新南村擁有大面積連續的水稻田,並緊鄰蘭陽溪出海口,是水鳥重要的棲息地。2011年,珍稀鳥類「董雞」(台語俗名「田董」)的出現,讓愛好賞鳥的宜蘭子弟林哲安下定決心,保護這塊尚未受到豪華農舍入侵的淨土,說服農民不用化學農藥、肥料,2014年創辦生態農業品牌—新南田董米,透過在地力量,守護珍貴的水鳥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