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合適水鳥棲地:蘭陽溪畔的稻田實驗

宜蘭縣壯圍鄉新南村擁有大面積連續的水稻田,並緊鄰蘭陽溪出海口,是水鳥重要的棲息地。2011年,珍稀鳥類「董雞」(台語俗名「田董」)的出現,讓愛好賞鳥的宜蘭子弟林哲安下定決心,保護這塊尚未受到豪華農舍入侵的淨土,說服農民不用化學農藥、肥料,2014年創辦生態農業品牌—新南田董米,透過在地力量,守護珍貴的水鳥資源。
但是不用化學農藥、肥料就夠了嗎?怎麼樣可以讓鳥留下來、甚至呼朋引伴光顧?這四年來林哲安挫折不少,但收穫也相當豐富,就讓他娓娓道來如何在兼顧農業生產下,營造出水鳥喜歡的棲地。

新南大面積的水稻田及精彩水鳥群。

「水鳥棲地保育」是田董米的主要訴求,除了與在地農民合作推動無農藥無化肥耕種、守護大面積連續的水田,另一項重點是「棲地營造」。新南的先天條件不錯,而棲地營造能讓它進化,只要妥善操作並隨季節與現況不斷調整,就可以「把鳥留在田裡」及「讓鳥更多」!

造訪水田的水鳥種類非常多,目的也不盡相同,但不管怎樣,都脫離不了「吃肥肥」、「充電」及「養小孩」。所以,針對「食物」及「隱蔽」進行營造準沒錯!有食物就有食客,有隱私就有房客,有安全感就有下一代。

除了以水田為家的水鳥,還有一些陸鳥、林鳥會「隨機路過」。這是水田棲地營造另一個目標。若能成功吸引這些看似不相干的訪客前來,那田區鳥類就更多更精彩啦。

董雞曾經是農夫的好鄰居,如今已相當少見。

藏匿田間的彩鷸鳥巢。

為了有效提升食物與隱蔽處的數量和品質,田董米從水位、植被、肥料三個方面著手。以下逐一探討。

1.水位:深淺泥地各有愛好

宜蘭的水稻田多數時間呈湛水狀態,湛水可以加速有機物質分解,使水生昆蟲與底棲無脊椎動物大量生長,成為水鳥重要食物來源。

不同水鳥覓食時明顯有不同的水位偏好。以新南來說,蒼鷺、尖尾鴨幾乎只出現在水位高於10公分的深水區;紅胸濱鷸、東方環頸鴴等小型鷸鴴科恰恰相反,牠們喜歡水極淺、看得到土表的「泥地」;而水位介於上述兩者之間的區域,則深受中型水鳥如彩鷸、灰斑鴴的喜愛。

田董米耕種面積於2017年達到6甲,其中4.5甲連續不間斷,有足夠的空間進行水位經營,深水、淺水、泥地,通通有!提供多樣的棲息環境。

最顯著的成果是今年春天,控制在泥地狀態的田區,吸引大量春過境主力—鷸鴴科鳥類造訪。光三月底至四月初,不到兩周的日子,就有超過15種鷸鴴科鳥類過境田董米產區。同一時間,水位較高的田區有彩鷸求偶,也有花嘴鴨帶著小寶寶四處覓食。

不同水鳥有不同的水位偏好,如尖尾鴨(左圖)喜歡深水域,小型鷸鴴如東方環頸鴴及黑腹濱鷸(右圖)喜歡水極淺的泥地。

北環頸鴴(Common Ringed Plover)是今年春過境最大驚奇。

2.植被:莫忘田埂草

植被是水田棲地營造不可缺少的一環。它們不僅提供良好的隱蔽,也能增加食物來源,更是重要的「廊道」。

田裡的植被,最主要當然是水稻了。大概四月底開始,水稻的高度就足夠讓水鳥在田裡「隱身」,牠們會直接利用水稻作為巢材繁衍下一代,直到七月底收割,田裡空蕩蕩為止。

不過,收割之後我們會刻意讓部分田區長出「再生稻」,再次提供好的繁殖環境,而稻穗更是鳥類的重要食物,直接啃食或落入田中再吃,兩相宜!

與在地農民討論田區的再生稻。

在休耕期間或秧苗尚未長大的日子,水田相當空曠,對於需要隱蔽的鳥兒來說,「田埂植被」就是關鍵了。

在新南,田鷸、栗小鷺、秧雞科成員(如灰胸秧雞、董雞),都對田埂植被有高度需求。因此,田埂植被是田董米的重點項目!產區內的每一條田埂都會保留植被,並有不同的田埂寬度與植物種類做比較。

目前以官老爺(編按:林哲安第一位合作農民)田區成效最佳。該區田埂寬度超過一公尺,香蕉樹及禾本科雜草又高又密,邊緣則有通泉草、陌上草等原生種小花。不僅上述幾種水鳥非常喜歡,就連林鳥及陸鳥(如金背鳩、赤腹鶇)也會「到此一遊」。其他形狀較狹長、植物多樣性較低的田埂,受歡迎程度則明顯不如官老爺田區。

另外,根據現場觀察,橙瓢蟲、長腳蛛等指標性節肢動物,通常五月後才穩定出現,並在六月水稻開花期間數量達高峰,但田埂植被讓牠們提早「進駐」,四月初便在田埂上見到不少。這對於田間蟲害防治可能是非常有幫助的。

田董米產區的田埂植被吸引田鷸(左圖)等鳥類棲息,其中又以官老爺的田(右圖)最受喜愛。

最後,田區周圍有不少竹林與雜木林,我們發現棕背伯勞在此繁殖,三不五時飛進田董米產區打獵;秋過境稀客—灰捲尾,停留一週以上,不斷表演「空中抓飛蟲」,讓人看得好不過癮。

這些看似不相干的訪客,透過周圍植被與水田產生了連結。因此,維護周圍植被也是我們的任務。搭配田埂植被一起「裡應外合」,讓棲地品質更上層樓。

官老爺田埂高草叢中的董雞(攝影:鄭可)。

左圖:長腳蛛。右圖:在田邊竹林停留超過一週的灰捲尾

3.肥料:米糠立大功

轉型無農藥無化肥耕種後,肥料的選擇及施用是個大學問。故事接近尾聲,要介紹一樣好棒棒的東西—米糠。

米糠是糙米碾製成白米時,脫下來的那層黃色衣服。從自家的米身上取得,天然無添加,是非常讚的肥料,還能抑制雜草生長,而且…深得動物喜愛!

今年是田董米首次有系統、有規劃地施灑米糠,米糠成功發酵的田區,雜草真的少、稻子真的好!而且吸引了很多鳥類前來。不僅有直接取食米糠的麻雀、斑鳩,連吃蟲的鷸鴴科鳥類都來了一大堆!不論種類、數量,皆與未施灑的田區有明顯差異。再搭配前面提到的水位管理,今年田董米產區儼然成為水鳥過境的「大點」。

許多春過境水鳥造訪施灑米糠的田區(右圖為大濱鷸)。

期望更多專業人才投入棲地調查

有了以上成果,將來除了持續進行水位管理,也會加寬更多條田埂做嘗試,並推廣好棒棒的米糠,讓產區走向多贏。更不會忘記「守護大面積連續的棲地」的初衷及根本。

不過,田區灑米糠,容易吸引重型坦克—花嘴鴨,牠們在田裡喇來喇去,把秧苗都用倒了!雖然喇過的地方雜草明顯少很多,稻子也會再站起來。但田區「門面」就是慘不忍睹!

此外,田埂植被有時會影響農夫行走,而田埂雜草的大宗稗草,若管理不當,草籽落入田中,會造成很大困擾。這些都要不斷摸索,尋找平衡點及最有效率的操作方式。

最後是時間與身分問題。身為品牌創辦人暨負責人,行銷、客服、導覽解說、生態攝影、水稻耕種…樣樣來!對棲地營造尚停留在「觀察」階段,未能將其系統化、數據化,然而棲地操作卻確確實實是門研究!由衷期望更多專業人力投入,一同為水田把脈,建立完整資料,讓棲地營造遍地開花,並不斷激盪出更優良的操作方式。

田董米「保護大面積連續的水田」的初衷會堅持下去,棲地營造的腳步不會停。也期望更多夥伴的參與及投入。

參考文獻

  • 徐仲禹、林泰佑、林立、翁崧夏(2014)。東海岸原鄉部落有機水稻復耕輔導–4。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 賴家欣(2012)。宜蘭地區冬季收割稻田的水鳥分布及其與環境之關係。國立臺南大學生態科學與技術學系環境生態碩士班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 Duflot, R., Aviron, S., Ernoult, A., Fahrig, L., & Burel, F. (2015). Reconsidering the role of ‘semi-natural habitat’in agricultural landscape biodiversity: a case study. Ecological research, 30(1), 75-83.
  • Elphick, C. S. (2008). Landscape effects on waterbird densities in California rice fields: taxonomic differences, scale-dependence, and conservation implications. Waterbirds, 31(1), 62-69.
  • Ibáñez, C., Curcó, A., Riera, X., Ripoll, I., & Sánchez, C. (2010). Influence on birds of rice field management practices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a review and an experiment. Waterbirds, 33(sp1), 167-180.
  • Toral, G. M., Aragonés, D., Bustamante, J., & Figuerola, J. (2011). Using Landsat images to map habitat availability for waterbirds in rice fields. Ibis, 153(4), 684-694.
本平台提供各方意見投稿交流,文章內容為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