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陸域化、水鳥種類減3成 關渡自然保留區紅樹林疏伐解禁

關渡自然保留區公告廢止,即日起依《濕地保育法》指認「國家重要濕地」進行管理,可適度疏伐經營。(圖片提供/林務局)

「關渡自然保留區」35年來受文資法保護,保留區內禁止改變或破壞原有自然狀態,農委會林務局表示,近年來紅樹林陸域範圍快速擴張,根據中華鳥會等單位調查,原本保育標的──鷸鴴科等水鳥逐漸消失,種類減少30%以上,經臺北市政府提案廢止指定自然保留區,經審議通過,昨(20)日農委會公告廢止指定,將可適度疏伐紅樹林。

這也是國內第一個公告廢止的自然保留區,面積達55公頃的關渡自然保留區即日起依《濕地保育法》指認「國家重要濕地」,禁止疏伐紅樹林的規定解禁,以維護豐富「水鳥」資源及生物多樣性。

關渡自然保留區位於臺北關渡平原西南側,接近基隆河與淡水河匯流處,由茳茳鹼草、蘆葦及大面積的泥質灘地所組成,每年吸引上萬水鳥在此停棲或度冬,是重要候鳥棲地,因此民國75年農委會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為關渡自然保留區。

依照《文資法》規定,自然保留區內「禁止改變或破壞其原有自然狀態」,只能任其自然演替,是最嚴格禁止人為經營管理手段介入的保護區域類型,但在自然演替陸域範圍快速擴張下,鷸鴴科等水鳥逐漸消失,種類減少30%以上,僅剩下樹棲型鳥類,物種多樣性銳減。

農委會林務局科長石芝菁表示,根據中華鳥會鳥類紀錄資料庫,民國64年至73年間,扣除一年僅一見的稀有鳥類,關渡地區水鳥有104種,但98年至107年間的監測記錄只剩67種,減幅約35%。

石芝菁說,若以單一年度比較,73年曾有鳥界資深人士沙謙中詳盡調查此區域水鳥超過130種,其中鷸鴴科水鳥占49%,但107年保留區監測只剩48種,鷸鴴科占比剩12%,取而代之的是樹棲型的鷺科鳥類,達到57%之多。

關渡紅樹林擴張,連帶使得鷸鴴科等水鳥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樹棲型的鷺科鳥類。圖為紅樹林水筆仔。(圖片提供/林務局)

除了水鳥種類快速下降,北市府透過水工模型推演,也認為紅樹林擴張造成基隆河朝向深槽化發展,可能掏蝕基隆河左岸的社子島堤防,若林下漂浮木過度堆積,阻斷通水,可能造成河段水位抬升,形成洪患隱憂。

關渡自然保留區已有《濕地保育法》及《水利法》共同保護之下,北市法因此提案廢止自然保留區,農委會今年10月5日「自然地景及自然紀念物審議會」中審議通過,並於12月20日公告廢止原依文資法劃設的自然保留區。

林務局表示,河岸泥灘濕地是高度動態演替的環境,若要維持原來適合水鳥棲息的泥灘環境,則須以適度疏伐紅樹林等人為介入方式經營,自然不適合繼續依文資法管理;而且,關渡自然保留區已是經濕地保育法公告的國家級重要濕地「淡水河流域重要濕地(國家級)」的一部分,文資法完成階段性任務廢止退場後,可在濕地保育法等相關法令下持續經營管理,維持泥灘地生態。

林務局指出,農委會召開的「自然地景及自然紀念物審議會」,有超過8成出席委員同意通過臺北市政府提案,廢止「關渡自然保留區」;審議會也提出附帶決議,要求管理機關北市府承諾在濕地保育利用計畫中以專章研訂關渡水鳥棲地經營管理指導策略、加強鳥類生態相監測、採取兼顧防洪與環保的措施解決基隆河侵蝕及淤塞問題、強化公民參與及資訊公開等。

林務局表示,未來將就棲地保育持續協助管理機關北市府與濕地保育法中央主管機關內政部,確保關渡濕地經營管理能符合保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