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林業試驗所
林試所長曾彥學的專業是植物分類、原生植物調查,歷年來總計發表7種臺灣新種植物,包括歐氏月桃、蘇氏鷗蔓、呂氏鷗蔓、原氏鹿藥、浸水營柃木、塔塔加薊、狹葉薑等,並釐清新馴化種26種、新紀錄種4種及再確認種1種。
曾彥學是樹木學、植物分類學、原生植物調查專家,取得臺灣大學森林學博士學位後,先在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服務,調任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從事全臺各縣市植物資源調查,長達13年,2005年擔任中興大學森林學系教職,今年2月借調出任林試所所長一職,推動方舟計畫及提升國產材自給率。
臺灣生產的牧草大多都是供應給牛、羊等大型動物,小型動物如老鼠、兔子的食用牧草必須從國外進口,農民曾世佑看準商機,和農委會畜產試驗所合作,首創先例在屏東恆春生產苜蓿草、甜燕麥草等專供小型動物食用的牧草,新鮮度、香味、適口性完勝進口貨,成功打進市場,每年生產1萬公斤供不應求。
把不同樹種受到梅花鹿青睞的程度和植株數量減少的趨勢,進一步分析比較,研究團隊發現數量減少比率較高的樹種,通常也會是梅花鹿偏好的樹種,即使是梅花鹿不喜好的樹種,也有小幅度的減少。
像是傅春旭團隊原本希望能在郡大林道60k旁的臺灣二葉松林發現塊菌,結果卻意外在八通關古道發現世界新種的白塊菌,不管海拔高度或是土壤檢測,皆與當初預期設定有所不同。傅春旭表示,發現國內白塊菌的生長環境pH值沒有超過6,而石灰岩地形比較容易發現黑塊菌。
「我們的木業無論人力或者機具,都出現嚴重斷層。」林文智說明,國內木業工人平均年齡幾乎都60歲以上,「前兩年找到一位伐木老闆,都已經85歲了,工班也都6,70歲。」林文智說,工人的技術都是早期日本留下砍伐天然林的技術,並不適用人工林中小徑材的疏伐。林文智強調,開發人工林的集運技術,機具也要換新,培養產業人力,都將是未來串接國產材的產業鏈的重要利器。
持續鑽研森林資源的「林業試驗所蓮華池研究中心」,至今已成立超過百年,現今保有中臺灣低海拔山區最完整的林相,區內原生植物約有600多種,其中更有36種珍稀物種,並於2015年通過國際森林管理委員會(FSCTM)驗證。面對下一個百年,蓮華池研究中心也盼能再為植物資源保種而努力,成為中部低海拔地區的植物方舟。
由農委會林業試驗所、臺灣高鐵、花王(台灣)以及梧桐環境整合基金會所聯合舉辦的第5屆「帶小樹苗去旅行」活動,將於明(13)日上午10點在高鐵新竹站舉行,現場屆時將贈送1千棵免費的優質臺灣原生種樹苗給現場民眾,樹種包括:七里香、過山香、蘭嶼羅漢松、春不老、楓港柿及有黑檀木之稱的毛柿,樹苗送完為止,民眾可前往免費索取。
衛生紙價格之亂引發消費者搶購熱潮,也牽引出臺灣木材長期依賴國外、難以掌控價格的窘境,為了提升現在不到1%的木材自給率,2016年農委會曾委託林業試驗所進行「林業振興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