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木材
一間隨著台灣林業發展跌宕起伏半世紀的林業公司,開始重新思考「對人好、對森林也好」的林業價值,只要思維轉個彎,林業職人大步走出台灣林業新方向。
依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統計,2018年全球木材生產及貿易量創下歷史新高,包括工業用圓木、鋸材和板材等主要木材產品,貿易額較2017年增加11%。木材生產增加最多的區域為北美、歐洲及亞太區域,此與經濟成長有關。
原木經製材廠加工,就成了充滿可能的媒材。依照木頭的紋理、質地等特性,大至建築家具,小型玩具食器都能以木為原料。對木藝創作者而言,木頭是有溫度、可再生的材料,在創作的過程中,還有陶冶性情、凝聚向心力的益處。木聚合為林,林又生成木。林木的循環,拉近了人與自然的距離。
1960年為教學研究目的成立的臺灣大學實驗林,不但擁有南投的6個營林區,還有串起從林木到器物各產製環節的木材利用實習工廠,並在其他森林作業、管理、企劃、育樂、教學研究組等研究員協同下,讓實驗林自1991年實施天然林禁伐政策以來,彷彿像是一處林業技術的保留區。
近年有農民將疏枝後的果樹、竹子,甚至是稻稈、稻殼製成生物炭作為農業資材,也有農民反應使用生物炭後,土壤獲得改善、作物長得更好。但國內生物炭產業仍在剛起步階段,對於生物炭尚無安全管理指引與炭品標準,因此林業試驗所正與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農業試驗所合作研究生物炭管理標準,希望能讓生物炭生產符合環保要求,不影響環境。
但鮮少人關心,成熟後收穫的樹木要先經過製材轉換為各種不同的尺寸,才能進入家中,變身建築結構、裝潢木板或家具。據農委會林業試驗所統計,1987年我國林產工業年產值高達900億元,30年後只剩1/5。
生活中許多用品與傢俱都來自木材,然而過去近30年政府施行禁伐天然林政策,且未妥善撫育人工林,導致臺灣木材自給率不到1%,長期仰賴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