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本事】種出全球第一包 FSC 驗證太空包香菇的斜槓林業

運用FSC木材製成的木屑太空包,消毒後植入菌種,靜置培育出的香菇,肥碩可口,「永在林業」也透過臉書粉專行銷與販售產品。

文/高嘉聆     攝影/陳建豪

一間隨著臺灣林業發展跌宕起伏半世紀的林業公司,開始重新思考「對人好、對森林也好」的林業價值,只要思維轉個彎,林業職人大步走出臺灣林業新方向。

臺灣林業始於日治時期,當年的三大林場包括阿里山、太平山及八仙山,在有系統的伐木規劃下,帶動了鐵路運輸及周邊聚落的發展,像是中臺灣的八仙山在全盛時期人口高達兩千人,當時榮景熱鬧又繁榮。國民政府來台,延續伐木政策,透過林木出口爭取外匯,森林砍伐數量有增無減,是臺灣林業的狂飆年代,也是以山林資源換取經濟成長的一段晦暗過往。

1992年臺灣宣布全面禁伐天然林,被視為森林保護的勝利,但林業也逐漸成了黃昏產業,此後一般大眾聽到「伐木」,不管在天然林或人工林,都一概認為是不可取的。但是三十年過去,回頭再次檢視,矯枉過正的環保觀念不僅讓傍山生活的林農生計頓減,隨著全球林業發展趨勢,森林管理和木材需求問題若單以保護思維處理,反而會有森林退化的問題。

打開森林的正確方式

林務局造林生產組前組長李允中表示,健康的森林應該要有多層次,人工林需要定期撫育、疏伐,才不至於長得過密,林木才不會為了搶陽光而拚命往上長,造成樹幹抽長但不變粗,森林底層也很陰暗,缺乏地被植物、生態貧乏,動植物都朝向單一化發展,並不健康。

目前臺灣木材超過99%仰賴進口,國人生活所用的木材絕大部分都砍伐自國外森林,主要進口來源包括東南亞、澳洲及中國等,當中可能來自被視為地球之肺的熱帶雨林,李允中指出,「保護自己的天然林和人工林,卻不斷砍伐別人的原始森林,這不合理。」過程中衍生非法伐採問題,且徒增木材運輸造成的碳排放,整體而言,對於環境並不友善。

那到底應不應該使用木材?其實,木材是可再生資源,如果生活中完全不使用木材,代表將會使用更多的消耗性資源,如水泥、塑膠等,而後的廢棄、分解問題更是一籮筐,相較之下,能夠再生的木材是更好選擇。

根據統計,全球工業用原木生產量,每年以1.8%比例增加,此趨勢必然影響全球已逐漸減少的天然林,突顯出經營人工林的重要性。臺灣木材自給率嚴重不足,但是,臺灣林業生產技術停頓三十年,整個產業鏈亟需重整和創建,該如何急起直追呢?老字號的林業公司又該怎麼應變與思考轉型?

老字號林業公司的新轉身

成立半世紀、跨越三代人,位於屏東車城的「永在林業」,為林業轉身找到了新價值。

創辦人蔡永在早年主要承攬林務局的造林工作,由第二代蔡政雄接手後,經營主軸改以苗木培育為主,長年以來,專注於採種和育苗這兩項工作,在業界的成績有目共睹。然而,傳承至第三代,事業的挑戰也隨之而來,與多數林業公司一樣,在臺灣全面禁伐天然林後,產業走向蕭條,總經理蔡瑞鴻回想林業高峰期時,每年苗木需求高達500萬株,「2006年前後是一個轉折期,因為造林面積銳減,直接影響了採種和育苗產業,苗木需求量從每年平均100萬至200萬株,掉到只剩下50萬至100萬株。」

採穴植管培育相思樹苗,讓苗根根系沿著管壁向下生長,較傳統塑膠袋苗節省空間,且更能提高育苗成活率。

直到六、七年前,永在林業決定重新轉型,研擬新時代的林業公司經營方針,一系列轉型策略中,包括2014年在屏東縣成立南部第一家林業生產合作社,募集了車城周邊900多公頃的人工林地,此後,永在林業從早期協助公部門業務,轉為經營私有林地、協助在地林農林間管理的事業型態。蔡瑞鴻的藍圖是這樣規劃的,「以每年伐採45至50公頃計算,伐採完便進行造林,大約二十年為一個輪伐期,落實經濟林的永續經營。」不過,當時大眾對於林業的認知還停留在早期大伐木時代,普遍認為「砍樹等於違法」,環保觀念深植民心,如何說服大眾、解除質疑,反倒成為林業經營的第一道難題。

「當時我們想到FSC或許是個解套的辦法。」蔡瑞鴻說。FSC全名為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森林管理委員會),是一個非政府、非營利組織,對森林經營訂有10項原則、70項準則,涵蓋經濟、社會、環境三大面向。簡單來說,業者一旦通過FSC驗證,就意味著其森林管理或產銷監管是符合森林永續標準,可在產品上使用FSC標籤,等同是一張證明來源合法且負責的國際級生產履歷。

不過,通過驗證可不容易,副總經理林家鼎細數當中的層層關卡,「FSC驗證主要檢視森林經營活動是否對環境、生物、文化資源等,進行周延的保護及監測,同時顧及當地社區或住民的權益,才能符合標準,獲得認可後,還要定期接受考核。」

FSC驗證重視林業永續經營,然而,永在林業林地上的闊葉樹,由於恆春半島強烈的落山風導致林木不通直、不圓滿,經濟價值較低,若要採取木材銷售的經營模式肯定會賠本,雖然政府的獎勵造林補助金可以彌補虧損,創造少許獲利,但放長遠來看,絕非一條永續經營之路。就在進退兩難之際,林家鼎想到了「太空包」。

不同的菇種,調配不同的木屑介質,以機器分裝後,再經人力捆包成太空包。

五億個太空包香菇的轉機

林家鼎家在南投,當地的養菇產業很興盛,他觀察到養菇所用的太空包需要使用大量木屑,進一步探究後,發現當中大有可為。

「根據統計,臺灣一年養菇會用到5億個太空包,生產這些太空包就需要50萬噸的木屑。」林家鼎進一步估算,「如果以管理良好的森林來說,1公頃的林木可生產約200噸木屑,這代表每年必須採伐2500公頃的林木,太空包的生產才能無虞。」

這個數字意味著臺灣的太空包市場需求量大,但目前臺灣的伐木量並不足以供應,如果能將具有FSC驗證的木屑供應給廠商製成太空包,再交由菇農種植出令人安心的香菇,豈不皆大歡喜?於是,永在林業決定興建木屑生產基地,建立林產物初級加工的商業模式,並著手進行FSC的驗證程序。

林地管理首要工作就是移除外來樹種銀合歡,早年在地林農選種銀合歡作為造紙原料,但收益不佳便放任自由生長,銀合歡長得又快又多,壓迫原生樹種生存空間,永在林業光是移除這些生態殺手就花了不少工夫。接著,依循FSC「適地適種」原則,種植相思樹、苦楝,並採密植方式來抑制銀合歡。

實際來到永在林業林地,發現經過管理的林地彷彿被梳理過一般,林木之間有著可以大口呼吸的舒適距離,部分區域保留了緩衝帶,以避免大雨沖蝕而造成的水土流失或崩塌。周遭生態也很豐富,老鷹、蛇類出沒如家常便飯,環境指標生物食蟹獴也曾出現在觀測紀錄上,豐富的物種,為林地再生做了最佳驗證。

除了對生態的照顧,在社區與在地關懷上,永在林業設法為地方創造收入。像是林地除草,為了避免誤砍樹苗,通常會在樹苗旁插竹竿做記號,「1公頃種3000株樹苗的話,要插多少竹竿?費用相當可觀!」林家鼎決定省下竹竿費用,改雇地方居民走入林地,用人工撥苗的方式做記號,將竹竿費用化為居民收入,達成雙方共好的經營模式。

FSC驗證的產品不僅限於木材製品,如香菇、蜂蜜、竹筍等森林副產物,只要產自驗證地,皆可掛上認可標章販售。因此,全球第一個具有FSC驗證的太空包香菇,即為永在林業生產。

木材下腳料製成的木屑,將成為太空包材料。

養菇是大學問,這條產業鏈從木屑生產、介質調配,到菌種研發、培育香菇,全都有各司其職的團隊。臺中市新社區由於氣候環境適宜,香菇栽培面積位居全臺之冠,永在林業伐採林木、生產木屑,再委託當地業者種菇,林家鼎說:「木屑最好避免含有精油成分的樹種,像相思樹就很合適,我們的太空包至少都裝滿五成的相思樹木屑,養出來的香菇肥厚鮮嫩。」

有了太空包這條路,本來被視為下腳料的零碎木材,打成木屑後有了新價值,「大的木材拿去製材,剩下的就打成木屑做太空包,全株都不浪費!」木屑1公斤價格約4元,林家鼎指著工廠內幾乎堆到天花板的木屑說:「這些都是黃金!」

不只FSC驗證,永在林業還結合奧丁丁區塊鏈技術(OwlTing Blockchain Services ™),將太空包香菇的生產履歷全面公開,消費者只要拿起手機一掃包裝上的QR Code,連何時何地何人生產、加工都記錄得一清二楚,透明的做法更有助於外銷至國際市場。

熱血「林青」補起臺灣材斷層

除了轉型,臺灣林業目前遇到的困境包括產業鏈中的人才、技術斷裂,林家鼎分享與林務局到奧地利交流的經驗,「我給他們看臺灣目前所用的伐木機具,對方覺得不可思議,告訴我那是他們二次大戰時在用的,現在早就被淘汰了。」相較臺灣林業人口老化,「奧地利來交流的從業人員幾乎都只有16歲!」

林家鼎從業者角度思考,要解決臺灣林業困境,關鍵是先建立起市場需求,「從臺灣公共工程使用國產材開始做起,有了市場,自然能帶動人才、技術,把斷層補起來。」

李允中也認為,林業振興思維要從生產導向轉為市場導向,提高附加價值才能讓國產材突破重圍,目前林務局已規劃將FSC相關準則導入國有林經營,也補助業者參與相關驗證,再透過林業機具的補助,為林業經營添一雙有力的臂膀,「短期目標希望將產業鏈補足,建立技術及產銷系統,期待2030年能將國產材需求,從不到1%提升到5%。」

永在林業打造了臺灣林業少數的年輕力量,員工平均年齡約30歲出頭,苗圃主任王俊翔和廠務主任余祥瑋都是出身森林系並有志從事林業的青年,身為年輕的林業人,他們一致對臺灣的林業未來抱持樂觀態度,即便道路仍有崎嶇,但前方的藍圖和願景讓他們很有動力,尤其是身處於像永在這樣以私有林為基礎的經營型態,能夠從僵化的模式中尋求更多改變的機會。

林家鼎宣告永在林業的下一步,是建立全環控的菇場,把養菇的上下游串成一條龍,從林農斜槓到菇農,用他們的方式轉化臺灣林業。從永在林業的例子,看見當代林業人的新思維,追求責任、永續,同時保持彈性、靈活,積極引進新一代的驗證管理與產銷技術,為臺灣林業注入新養分,踏出轉型的第一步,點滴累積躍起的能量。

林家鼎口中譽為黃金的木屑,在太陽光的映照下透出暗金色的光。

《山林本事:打開通往森之國度的大門》
作者:微笑台灣編輯團隊
出版社: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與天下雜誌合作出版
出版日期:2021/03/01


【延伸閱讀】

【山林本事】玉山下一尾魚 游出布農山村綠廊道

【山林本事】泰雅竹鐮幫 揮出臺灣竹劍天下


● 本文摘自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山林本事:打開通往森之國度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