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文蛤
打寶蛤傳承一甲子養殖經驗,在第三代加入經營後分工合作,以父親楊宏籲生態養殖為基礎,加入兒子楊家泓科學精神,以顯微鏡觀察藻相、菌類、監測水質,女兒楊宜樺則主掌公司化經營管理,在參與農業部雲世代農業數位轉型計畫下升級官網傳遞品牌價值,將自家漁塭商品直送餐桌,全家齊心堅守養殖、漁塭管理、行銷崗位,不僅度過疫情危機,取得首家有機文蛤、黑蜆雙認證,更成功打進日本、歐美市場。
水產養殖領域向以男性為主,彰化縣芳苑鄉水產養殖產銷班第5班卻由女性漁青領軍,展現該班不落窠臼的思維,2023年5月取得全國唯一的有機黑蜆驗證,更開發「即食文蛤」真空包,熱水一沖就能吃,將產業帶向更深、更廣的境地。
聯合國農糧組織宣布2023年為「國際小米年」,雜穀類作物的重要性被世界看見。在臺灣談小米,就不能不談原住民族的傳統作物與農耕文化。本期探索小米在臺灣的故事,也看見原民傳統作物的潛能與生命力。(按:封面為禮納里部落,魯凱族耆老李蓮珠與油芒田的日常即景。)
貝類的殼,無論牡礪殼、蛤殼、蜆殼或其它來源,主要成分基本都是碳酸鈣。由於含有大量鈣質,可作為家禽飼料添加物補充鈣質;或作為肥料添加物,中和土壤酸度;若加工碾成細粒,可用來塗抹牆壁;養殖業者放水清理魚塭時,可撒貝殼粉進行消毒殺菌。蛤殼再利用,不但解決環境汙染問題,也為產業帶來新的商機。
八掌溪、龍宮溪出海口沖刷淤積而成的布袋鎮好美里,是嘉義縣西南隅的小漁村,因西臨臺灣海峽,身處淡、海水的交界,故浮游生物、礦物質、藻類等多元而豐富,擁有養殖文蛤的天然優勢。在地媳婦鄭怡雯返鄉創業,於2021年成立「好美農漁產」,選擇深耕文蛤產業在地創生,一步步堅定地開創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氣候變化直接衝擊養殖漁業,颱風、寒害、極端氣候等均影響水溫與水質,細菌伺機而動,稍有不慎,養殖就「泡湯」了;即使有各種變數,位於雲林台西的李宗燦還是把文蛤養成飽滿肥美9分大!養殖業者第二代的李宗燦自創品牌,推廣台西,以益生菌養殖法拿下全臺少見的無用藥「金標章」,更一舉拿下三屆文蛤比賽冠軍,被封為「文蛤王」——這是當年半夜睡海邊工寮顧蝦的青澀少年信念,「我要做,就要做最好的。」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簡稱水試所)今(2023)年3月在國際期刊《軟體動物研究》(Molluscan Research)中發表研究,透過DNA鑑定,證實臺灣常見的市售養殖文蛤為臺灣原生種,正式更名為「臺灣文蛤」(Meretrix taiwanica)。本篇由水試所調查研究團隊撰文,介紹臺灣文蛤的品種溯源歷程與其對文蛤養殖產業的意義。
國際養殖漁業現在非常重視藻類與貝類養殖,主因藻類和貝類有助於吸收二氧化碳。貝類的殼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就是吸收二氧化碳而來,所以可以固碳。每個國家有不同的環境,都有相對適合的養殖物種,從整體型態來分,可分成單一物種與多樣物種兩種。挪威受限環境,以冷水性物種鮭魚為主,屬於單一物種;臺灣氣候適宜多樣物種,水產養殖種類超過50種,養殖年產量逾1萬公噸以上的大宗水產品產量占比高達80~90%。
虱目魚是臺灣許多平價特色料理重要食材,但近來價格不斷上漲,魚市場平均每公斤破100元,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今(5)日表示,虱目魚減產面積是被文蛤養殖替代,光電板影響虱目魚養殖面積不到4%;虱目魚價格是波動的,今年價格高,漁民放養魚苗數量已在大幅增加,供需會逐步回穩。
雲林縣臺西、口湖傳出文蛤大量死亡,養殖漁民災損嚴重,研判與氣候變化繼而影響水質有關。相關勘查報告、建議表,雲林縣府將報送農委會,若符合救助標準將盡速公告,啟動相關救助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