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美族野菜湯展現出民族植物知識與飲食文化的永續性。
豐年雜誌
一鍋湯煮出阿美族生態智慧:吃草非玩笑 野菜中蘊藏的民族哲學

阿美族常自嘲為「吃草的民族」,不僅是幽默,更是他們對周遭環境中可食用植物利用的真實寫照,獨步的野菜文化,始自植物的採集與辨識。將視角切換到景觀生態尺度的河川,與住屋旁畸零地的種菜區,阿美族在傳統農業社會中的換工制度,有效分配共享人力,充滿著資源管理的地方知識。

新聞
火山浮石漂來臺灣 可取代進口介質應用於蕨類栽培

臺東農改場針對國內應用最廣泛之兩種蕨類——腎蕨與山蘇,進行火山浮石混合介質栽培試驗。結果顯示,經洗鹽後之火山浮石,於蕨類盆花栽培所需之混合介質素材選擇上,可替代市售珍珠石與白火山石;可供相關園藝業者參考應用,使飄洋過海之火山浮石成為園藝可利用資源。

新聞
苦瓜教父全中和苦盡甘來 選育高雌花山苦瓜掀產業「綠色革命」山產店都愛用

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人稱「苦瓜之父」的退休副研究員全中和,挖掘臺灣山苦瓜,以結果數量高的高雌花品系育成8個品種,開啟產業「綠色革命」;並開發山苦瓜醫療保健等機能性用途,把山苦瓜從山產店帶進生技領域,創造上億元產值。

苜一植栽
封面故事
把森林搬進房間

自從疫情進入生活,限制了外出接觸大自然的機會,人們開始想念那片綠意。但入手一盆植物不像掛上一幅畫,只要欣賞就好;要照顧它、觀察它,和它一起成長,對於新手來說或許稍嫌困難,這時候就需要專業人士如「苜一植栽」主理人Dora,替植栽新手一一指引。

新聞
品嘗嬌嫩綠翡翠滿是濃厚的人情味 萬榮鄉西林村的山蘇盛產中

山蘇,可以說是萬榮鄉西林村的農產經濟。怕熱的山蘇,在萬榮鄉呈現與檳榔樹「共生」的榮景,樹陰提供山蘇天然的溫濕度調節,讓萬榮的山蘇富含水分,還多了點甜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