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基因改造
網路時代謠言滿天飛,手機偶而冒出「紫甘藷是基改的、基改食品吃了會成為基改人」等謬論,干擾消費者的認知;不過,縱然那是謠言,也不能就說基改食品是安全的。反之,媒體上也會看到學者講基改食品安全無虞,但其中有些與學術發現不符,一切都要看證據。
歐洲法院在2018年1月18日向歐盟政府發表了文字聲明:現行的基改法規過於嚴格,並不適用於基因編輯技術的管理,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生產的作物與醫藥,應適當放寬其管理規範。這消息鼓舞了歐洲的農業科學家,畢竟歐盟始終以最嚴格的管制,規範基因改造作物的生產與商業應用,然而無形中也阻礙了基因編輯技術在產業的發展。
種子具有體積小、耐運儲及產值高等特性,國際貿易需求頻繁,國際種子聯盟預估2020年全球種子貿易總額將達920.4億美元。種子需求反應地區農業規模及成長型態,為達國際貿易標準,10年前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下稱種苗場)設立全國唯一經TAF(全國認證基金會)認證的檢測實驗室,及ISTA(國際種子檢查協會)認證實驗室,進行GMO檢測、國內良種檢查等工作。
2015年年底,台灣立法院三讀修正通過學校衛生法部分條文,明訂學校供應膳食者,禁止使用含基因改造生鮮食材及其初級加工品,正式開啟台灣校園午餐的時代新頁。
不少人看過網路上沸沸揚揚瘋傳的說法,例如藉由黃豆的種臍顏色來辨別基改與否,只要是「黑肚臍」(深色種臍)就是基因改造黃豆,不過事實證明這是不可相信的謠言。種臍顏色不同是因為品種的特性,無涉是否為基因改造。以台灣本土產的黃豆為例,深色種臍品種很多,但是台灣目前並不允許種植任何的基因改造作物,由此即可得知靠種臍顏色判斷是沒有根據的說法。
每年一至二月間,由克萊夫詹姆士博士(Dr. Clive James)創辦、長期獲得生物科技公司提供經費支援的「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推廣協會,公布前一年度全球基因改造作物的種植現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