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改追追追】避免買到基因改造食品,有沒有訣竅?開頭8就是基因改造?

避免買到基因改造食品,有沒有訣竅?

「豆漿、豆皮、豆腐和許多加工食品中有基因改造玉米及黃豆成分,消費者選購時有沒有甚麼方式可以避免呢?」

沒有什麼特別的訣竅,目前消費者僅能依靠「標示」與「檢驗」等兩種方式來盡量避免基因改造食品。

不少人看過網路上沸沸揚揚瘋傳的說法,例如藉由黃豆的種臍顏色來辨別基改與否,只要是「黑肚臍」(深色種臍)就是基因改造黃豆,不過事實證明這是不可相信的謠言。種臍顏色不同是因為品種的特性,無涉是否為基因改造。以台灣本土產的黃豆為例,深色種臍品種很多,但是台灣目前並不允許種植任何的基因改造作物,由此即可得知靠種臍顏色判斷是沒有根據的說法。

絕大多數基因改造作物的特性是用來抵抗除草劑或植入殺蟲基因,並不會影響作物的大小、形狀與顏色等等物理外觀。

一般人沒有辦法透過觀察外觀、品嘗、觸摸、聞嗅等方式來判定黃豆、玉米等農產品是否為基因改造作物,更何況是經過加工之後的各種食品形式。

這時能依靠的就是主管機關的標示政策。

目前台灣、中國、日本、韓國、馬來西亞、越南、泰國、印尼等六十四個國家訂有強制基因改造食品標示,這些國家的消費者可透過閱讀商品上的標籤—看看是否標註「基因改造」、「GMO」等來分辨。

以台灣為例,無論包裝食品、散裝食品或是食品添加物,只要使用基因改造食品原料,就必須強制明確標示「基因改造」字樣。

基因改造食品與作物安全性至今爭議不休,清楚標示基因改造成分可說是維護基本的消費者權益,也提供最簡易選購取捨原則。

很遺憾的,研發種植基因改造作物的大國如美國與加拿大等,始終以「缺乏明確的科學證據證明基因改造作物有害人體」的理由,拒絕在食品包裝上標示基因改造成分。除此之外,食品大廠持續推銷「加註標籤造成民眾恐慌」、「商品成本上漲」、「家用開銷提高」等說法,花大錢聘僱遊說團體與公關公司,試圖阻止制定相關聯邦法律與各地公投立法。

二〇一六年之後,情況可能有些變化。美國總統歐巴馬於七月公布聯邦層級的基因改造食品強制標示法令,顯示政策並非鐵板一塊,消費者的力量確實可以促發改變。

當美國決定加入基因改造食品標示陣營之後,加拿大就成為了工業化國家中的唯一缺席者。

加拿大最年輕的國會議員Pierre-Luc Dusseault提出C-291法案,要求強制標示基因改造食品,該法案可望於二〇一六年冬天在議會中討論,並可能於隔年春天進行表決。加拿大最後一次出現類似法案要回溯到二〇〇八年,儘管長期以來加拿大消費者壓倒性多數支持基因改造食品應該標示,但該法案仍是以一百零一票比一百五十六票遭到否決。

台灣近年經歷多次食安事件之後,消費者對於食品標示信心盪到谷底,大家都想知道自救、自保的方法。比起標示制度,更為精準的方式唯有透過實驗室檢驗一途。

依照台灣食品藥物管理署網站上的說明,基因改造食品的檢驗包括定性(Qualitative test)與定量檢驗(Quantitative test)兩種。簡單來說,定性就是檢測該份樣本中是否含有某種基因改造食品的成分,而定量則是測量某種基改食品成分的含量數值。

舉例來說,二〇一五年底,有媒體報導指出多家美食名店的非基因改造豆漿抽樣檢驗出含有基因改造食品原料成分,不過新北市衛生局回覆將再度抽驗定量檢測而未直接開罰。原因在於台灣訂立3%的非基因改造食品原料之非故意摻雜率,媒體報導的根據為初步抽測、採用定性檢驗的結果,雖然抽驗出「有」基因改造成分,但無法得知是否超過3%的閾值規定,需再次送到實驗室以定量檢測才能判定是否違反法規訂立的容許標準。

開頭8就是基因改造?

「聽說看進口水果貼紙上的數字標籤,就可以判斷是否為基因改造,若以8開頭,表示經過基因改造,這是真的嗎?」

錯!基因改造水果沒有辦法從標籤上的數字來分辨。

進口水果上頭貼的數字標籤稱為PLU碼(Price Look Up code),是在一九九〇年由美國的生鮮產品運銷協會(The Produce Marketing Association, PMA)所創建,由4到5位數字組合成一組號碼,印製成防水小貼紙,可貼在新鮮產品上,快速地識別散裝食品,例如在貨架上有一箱散裝蘋果,透過果皮上PLU貼紙即可得知這些是採用傳統慣行農法的五爪、還是有機種植的富士蘋果,方便業者進退貨與庫存管理。

PLU碼編碼準則目前由國際食品標準聯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for Produce Standards, IFPS)來進行分配與規範,屬於業者自願參與的標示系統,並沒有法規強制力。四位數編碼均以「3」或「4」數字為開頭,代表為使用了化學農藥的慣行農法所生產,若採取有機農法種植生產的產品,前頭再加上「9」而成為五位數編碼。

那麼以數字「8」開頭的編碼就是屬於基因改造品項的說法又是如何產生的呢?

原來,國際食品標準聯合會曾規畫將「8」開頭的五位數編碼83000到84999等組合預留給基因改造水果使用。

這樣的編碼原則流傳甚廣,導致消費者認為以開頭為8作為準則即可分辨基因改造水果產品。

但根據IFPS在二〇一五年七月公布新的編碼指令中表示,由於目前沒有任何一個廠商採用8字頭的編碼標示基因改造產品,因此83000-84999將被挪給傳統慣行農產品使用,而原本9字頭的93000-94999將依然用來標示有機生產。

簡單的說,在二〇一五年七月之前市面上並沒有出現任何以數字8開頭的PLU碼,不過更新辦法之後,消費者或許會在市場貨架上看見83000到84999號碼的產品,但這也跟基因改造食物沒有任何關係,不用驚慌,仍屬於一般農產品。

特別舉出這個流傳已久的謠言,澄清問題的來龍去脈,倒讓我們看見生鮮農產品的產銷眉角:由於PLU編碼系統為生產者和廠商自願參與,業者心知肚明消費者並不喜歡基因改造產品,所以自始自今從未利用8字頭的編碼做標示。另一方面,也說明有機產品佔現今銷售市場上一個頗為特殊的地位,因為如果消費者看到進口產品上9字開頭的五位數PLU編碼,對廠商所宣稱的有機來源普遍較有信心,這個編碼邏輯系統才能持續下去。

按照台灣的基改食品原料進口的項目來看,僅開放黃豆、玉米、棉花、油菜與甜菜等五項,再加上原本就沒有任何廠商採用8字頭編碼,因此與其花費心力擔心台灣市場上根本不存在的基因改造水果,用新台幣多多支持在地的農產品,才更是務實的做法。

回到基因改造水果的問題,台灣的消費者目前雖無須過慮,但不能排除基因改造木瓜或基因改造蘋果未來也有叩關的一天。

不過,消費者不太可能為了一杯二十元或三十元的豆漿,自費支出數千元的定性檢驗,或甚至是數萬元的定量檢測費用,最終還是必須靠台灣主管機關加強基因改造食品原料進口源頭的管制與落實末端的稽核檢驗,才能確保基因改造食品標示制度的公信力。

除了上述兩項以科學證據和法規政策為基礎的辨別標準之外,重新拾回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的信任基礎,或許也是可行的第三條路。

先前說過,台灣這塊土地上生產的農產品都是非基因改造品項,而現在有越來越多的農夫市集以在地生產為號召,若消費者能信任直接販售商品的生產者,也可以提供相當程度的確認機制。

相關閱讀:

生活中的基因改造食物有哪些?台灣目前可種植基因改造作物嗎?

本文摘選自《基改追追追  揭露全球基改作物入侵生活的真相》/幸福文化出版

 

 

 

 

 

 

 

 

書籍介紹:

本書從黃豆、玉米、棉花、油菜、甜菜等全球五大基因改造作物製造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中,找出與基改有關的關鍵字,幫助你免於陷入基改風險之中。

  • 第一本讓你真正搞懂基因改造與非基因改造的實用工具書。
  • 從生活中的飲食與用品,剖析全球基因改造的過去式、進行式與未來式。
  • 直接告訴你基改的關鍵字,遠離風險。
  • 釐清基改作物與食用品現況,不再道聽塗說造成恐慌。
  • 自己與家人健康必備的飲食安全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