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技術
來自土壤,回歸土壤 有機質循環的最後一棒

土壤有機質含量是土壤地力及肥沃度的指標,「與田爭有機質」的情況下,除了提高製作有機質肥料的原料成本,也苦了農民與土壤,最終害受者將是我們人類,因小失大,得不償失。以長遠的觀點來看,農作廢料應回田,滋養田地。

新聞
美國多州接獲中國種子包裹 臺灣民眾也收到上海培養土

臺灣近日有民眾接獲中國寄送植物培養土包裹,但在民眾警覺之下,已寄送農委會防檢局銷燬。防檢局表示,可疑種子、土壤包裹均可能造成國內生態環境威脅,呼籲民眾不要種植或任意丟棄,應保持原包裝寄送防檢局處理,否則恐遭罰。

農業技術
臺灣土壤易缺鋅!鋅肥管理與施作方法

鋅在1926年被證實是植物的必需元素,在植物體的主要功能是參與色胺酸和植物的生長激素吲哚乙酸(IAA)的合成、影響去氧核醣核酸(DNA)和核醣核酸(RNA)的合成、碳水化合物的代謝等等,除了與植物蛋白質及葉綠體合成有關外,也是許多酵素的構成分子及酵素的活化劑。

新聞
有機質肥料肥效觀察點,可提升土壤3大性質:物理、化學、生物,遠勝於供肥能力

臺灣位於亞熱帶,由於氣候高溫多濕及密集耕作,易使土壤有機質加速分解。為了維持土壤生產力及肥效,土壤有機質適當含量即為關鍵,而施用有機質肥料是最為有效的方式。再者,臺灣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以及人們對兼顧食品品質與安全的需求,讓有機質肥料的使用再度受到重視。

新聞
抗病種苗前進國際,台灣香蕉研究所今年成立衍生公司

臺灣香蕉產業走過半世紀的黃葉病罹病低潮,造就台灣香蕉研究所研發出獨步全球的抗病種苗,近10年來不僅供應蕉農穩定蕉園病情,還外銷非洲莫三比克、菲律賓等國,看好國際市場潛力,今年他們正緊鑼密鼓籌備,預計成立衍生公司,為臺灣香蕉種苗產業開打國際戰。

新聞
對抗黃葉病:臺灣首創組培苗,蕉農從土壤摸出硬道理

香蕉絕症黃葉病在臺落地生根50多年,臺灣從事香蕉研究的領頭羊台灣香蕉研究所屢創世界先例,研發組織培養蕉苗和多項香蕉抗病品種,揚名國際,專業蕉農們則練就一番改造土壤,與病共存的種植技術。據統計,目前全臺灣蕉園黃葉病罹病率平均約降到15%。

新聞
你不可不看臺灣香蕉與病害搏鬥半世紀的連續劇—黃葉病

不只人有機會罹癌,超市常見的香蕉,也容易得到素有癌症稱號的「黃葉病」。黃葉病無藥可醫,1970到1980年代全盛時期,臺灣每10根香蕉最高有7根會罹患此病,嚴重衝擊蕉農收益,也影響到臺蕉銷日的貨源穩定,當年臺蕉種植面積一度從5萬公頃跌至9千公頃。

新聞
「CropLife作物永續發展協會」發表2018新趨勢:生物肥料將進軍傳統肥料市場

美國生物肥料市場正快速成長中,根據美國市場調查報告顯示,2025年以前生物肥製劑產值約能增加1千億美元,其中生物肥料就占了6成。有機農業與飼料作物的發展是推動生物肥料市場的另一股力量。

新聞
作物長不好?先測量土壤穿刺阻力,探查地下世界有學問

土壤物理逆境常是造成作物受病蟲害影響的重要因子,因為無聲無息,又不易外顯於色,而常被大家無意間忽略,建議若遇到難處理的病蟲害問題,不妨往土壤一探究竟,或許會另有一片海闊天空。本文以3個田間案例,從作物生長關鍵因子來談常見的土壤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