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 image
  • 1213 文章

全球糧食損失與浪費概況 盤點食物供應鏈各階段癥結點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是一個致力於消除全球飢餓困境,並確保糧食安全的全球性組織,近年陸續針對農村轉型、農村人口外移、糧食損耗、農業用水資源等議題深入研究。其中對於全球農產品損耗議題,於2019年10月發布《糧食與農業現狀:推動減少糧損與食物不浪費報告》(The Stat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2019-Moving forward on food loss and waste reduction)。本文以此為參考基礎,輔以近期農產糧損現況研究分析,探討全球糧食損失現況。

「十項全能王」液化澱粉芽孢桿菌 剋病害、促進生長,還能提高乳豬換肉率

液化澱粉芽孢桿菌的名字雖然拗口,但在防治植物病害應用上,多年來被研究單位寄予厚望,也是許多生產者口中的萬用救星!液化澱粉芽孢桿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被歸類為芽孢桿菌(Bacillus spp.)的一種,屬革蘭氏陽性好氣性桿狀細菌,可產生內生孢子,且在產孢過程中產生對病原菌具抑制作用的抗生物質,從水稻稻熱病、茄科青枯病到草莓灰黴病,液化澱粉芽孢桿菌樣樣都有可觀防治功效,在安全無毒的生產之道上,助廣大農友一臂之力!

益菌多好健康 農業益生菌全方位保護農漁牧產業

市售的養樂多、優酪乳、優格、納豆菌、乳酸桿菌、雙岐桿菌及比菲德氏菌等均是一般消費者所熟知的「益生菌」;這些益生菌存在我們身體內,可改善人體腸道內微生物菌叢的平衡、有益身體健康。近年來科學家證明腸道微生物失衡與許多疾病的發生具有關連性,甚至會影響人體的身心健康。同樣地,在植物的內部及周邊環境,亦存在許多不同種類的益生菌,有的可以幫助植物吸收營養、產生植物的生長刺激物質、促進植物的生長,部分益生菌甚至可幫助植物增強免疫力、對抗病害,這些益生菌皆有望被研發量產為生物肥料、生物促進劑及生物農藥。

「綠忍者」木黴菌的萬用分解術!當肥料農藥還能對抗環境逆境

木黴菌宛如精通百藝的斜槓高手,既能分解蝦蟹殼中的幾丁質,產生乙醯葡萄胺做成保健食品、藥物與生長劑,還能改變纖維特性,軟化布料、釀酒與漂白,樣樣難不倒它。當身披綠彩的忍者躍進農業領域,病害防治是它威震四方的強大戰力。

客座總編輯|國立中興大學副校長黃振文 植物益生菌保護作物健康 幫助農藥減量

益生菌保健近年越來越受到重視,其實不僅人體需要益生菌,大自然中也存在許多微生物,幫助土壤和植物維持健康。經過多年研究,目前已有不少植物的益生菌,被開發為生物肥料、生物農藥及微生物製劑等生物防治資材,幫助農民生產健康安全的優質農產品。

《豐年雜誌》2021年8月號 植物益生菌-農民得力的小尖兵

本期《豐年》邀請專家學者深入探討植物益生菌,同時請農友分享經驗,蘇力菌如何有效防治斜紋夜盜蛾?木黴菌為何可幫助作物對抗高溫、寒害、淹水、乾旱等環境逆境?液化澱粉芽胞桿菌又是如何大顯神威,可以抗病害、促進生長,還可提升禽畜換肉率?一起來認識這些厲害的植物益生菌吧!

鄉土攝影家楊基炘 對臺灣農村的深情一瞥

楊基炘,1923年生於臺中清水,為當地望族楊氏子弟,是二戰後臺灣最活躍的鄉土攝影家之一。他在1951年進入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以下簡稱農復會)服務,從此與攝影結下不解之緣,他因工作的關係走遍臺灣,替《豐年》雜誌拍攝近1萬張質量均優的照片,忠實紀錄了1950~1960年代臺灣早期農業社會及人民生活的影像。

豐年跨越語言鴻溝撐起戰後農推 以吳郭魚養殖為例

《豐年》雜誌可說是戰後臺灣農業報刊中,時間悠長、影響力最大者,尤其是在創辦後的4年裡,以中、日文並用方式編輯文稿,且力求淺白易懂,使它能跨越族群語言的鴻溝,擁有國語、閩南語、客語及原住民讀者。另外,其經營方式雖從免費贈閱改為收費,但因售價不高,而成為當時農民主要讀物。《豐年》對戰後初期臺灣農業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以吳郭魚在臺灣的養殖推廣過程為例,可以看出它扮演政府與民間交流的重要橋梁,使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知識普及且深植民間。

穿越1951~1964年《豐年》漫畫專欄!圖像傳播與農民再教育

《豐年》雜誌的創刊號〈發刊詞〉:「我們希望這個刊物能在許多改善本省農村生活工作方面盡它一部分指導和報告的任務…」清楚說明《豐年》是以農村大眾為主要讀者,傳播新聞、農業訊息、衛生指導等政策內容。因此在編輯上,處處都能看到以農村大眾為對象的安排,如方便農村大眾閱讀而採用大版面、大字體印刷,為適應農村需求與提高閱讀興趣而刊載照片、插畫與漫畫。

臺灣農業的願景工程 「治本」的十大實務方向

臺灣永續發展目標要朝著正確的方向,農業必然涵蓋其中,農業必須兼顧農業生產、安全及優化環境的長遠發展。檢討現在的農業環境、農產銷售及農民生活的政策,政策需要「治標」及「治本」兼備,治標是點,目標以「數字」為主;治本是面,目標是建立有效的「本質」為主,能徹底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