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農傳媒 image
  • 4081 文章

【社會5.0】農業齊步快走,蛻變智慧型經濟引擎(中)

人口減少的影響無遠弗屆,波及經濟、教育、交通、製造、服務、能源、防災、農業等社會各個層面。然而,危機就是轉機,2016年日本政府提出了「社會 5.0」(Society 5.0),試圖找到新出路,迎接歷史性轉型。

【社會5.0】農業齊步快走,蛻變智慧型經濟引擎(上)

日本面臨嚴重的高齡少子化,15~64歲的生產年齡人口自 1995年開始減少,總人口在 2008年之後持續負成長,高齡化、人口減少的速度越來越快。

好脫殼、易採收,薏仁新品種「台中5號」誕生

為改善現有品種不利機械收穫的問題,臺中區農業改良場於 106年 12月育成薏苡新品種-「台中 5號」,該場表示該品種具有矮株、大粒、易機械脫殼及適應性廣等特性,可說是農民殷切盼望的新品種。

【飽讀好書】食.農:給下一代的風土備忘錄

為了推廣食農教育,臺灣農業推廣學會不僅前往日本取經,還尋覓到公民寫手楊鎮宇,從戰後農業發展史開始書寫,推演食農教育的核心宗旨,在立法院展開食農教育立法之際,這不僅是一本寫給下一代的食農風土備忘錄,也是讓國人重新思索自己與食物、農業及土地的起步點。

樹木也要做健檢,林試所研發「樹木健康評估表」為都市林把脈

隨著國人愛護樹木意識的提升,都市樹木的健康情形,已經成為大家關注的首要議題。為與全民共同守護國內樹木的健康,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整合樹木醫學研究能量,研發出「樹木健康評估表」

【飽讀好書】臭食物大全

人遇到第一次嘗試的食物時,一定會先聞聞味道,這是發自本能的舉動。作者小泉武夫走遍世界考查各種發酵食品,發現人類生來就具有辨味能力,能夠分辨出自己需要與不需要的氣味,而發出惡臭的食物竟然就是人類為了健壯地生長所不可或缺的食品之一,其中亦包含異國、異民族的文化多元性。

有機慣行都能用,梨黑星病防治看這裡

梨黑星病為梨園之重要病害,在臺灣為病原真菌 Venturia nashicola所引起。農友為加強防治,常過度依賴化學農藥使用,且田間已有抗藥性菌株族群出現,導致防效減低且影響果實品質。

種芋兼採菜,芋菜間作讓有機農友獲利倍增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開發有機芋菜間作栽培模式,農友在有機田裡既種芋頭,又收萵苣,不但農地利用效率高,淨獲利比單獨種植有機芋頭增加 150%以上,有效提升農友獲利又穩定。

【動物主場我來挺】迎春納「蝠」!你知道蝙蝠就在你身邊嗎?

因應挺挺動物生活節主題專區規劃,動物當代思潮特與農傳媒、挺挺網絡社會企業合作,開闢【動物主場我來挺】系列專題,包含金門、小琉球、龜山島等地的野生動物救援行動,以及里山龍貓森林計畫、動物的路殺大調查、友善石虎農作等發生在農村與郊野的動物議題,歡迎持續鎖定。

【主婦買菜學堂】套著塑膠袋的橘子有什麼祕密?

冬季是臺灣柑橘類盛產的季節,從柳丁、桶柑到椪柑,每種都是甜又多汁,越接近農曆年節,市場各水果攤、超市賣場更是毫不客氣的堆了黃澄澄如小山般的橘子,主婦只要經過一定買上一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