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日本皇室食療配方回到臺灣拓銷 薏苡專家江文章談國產紅薏仁發展

薏苡專家江文章

江文章教授投入薏苡研究多年,其研究團隊發表超過100篇以上薏苡相關報告。

文/林俞廷 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產業發展中心助理研究員
  張雅昀 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產業發展中心研究專員
攝影/王志元

臺灣薏仁的應用從1970年代臺灣第一位女中醫師莊淑旂博士的研究開啟篇章。而自1993年起,國立臺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名譽教授江文章的研究團隊延續莊淑旂的紅薏仁調理養生配方,迄今已發表超過100篇以上薏苡相關的研究報告。透過紅薏仁保健功效的研究,江文章提倡「吃對食物」的食療概念,期望能夠穩定國產原料品質與策略聯盟,拓展國產紅薏仁發展潛力。

要分享與莊淑旂博士推廣並實踐紅薏仁養生之道的動力,江文章說其中有很多的淵源和故事,很難在短時間內說完。莊博士曾利用薏仁與白蘿蔔,熬湯給長期臥病在床的母親喝,經過一段時間,驚見母親逐漸可以坐起和下床,便發誓要好好研究薏仁。而後莊博士赴日本擔任當時皇太子妃美智子的御醫,同時研究薏仁對脹氣、心血管、婦科等問題的效用,不僅取得博士學位,更前往維也納發表臨床研究報告。

經過多年的觀察研究,莊淑旂發現「飲食習慣錯誤」的累積,是造成健康問題的主要原因。她認為,人的健康毛病是複雜龐大的問題,美智子就是因為在女性生理期時沒有妥善照顧,才造成婦科問題產生。

患有慢性結膜炎的江文章在日本求學期間曾在莊淑旂家中擔任家教,被莊博士發現有眼疾,更被當頭棒喝一句:「你的眼睛不好,會瞎掉,你讀食品的都不知道怎麼吃、怎麼喝!」莊博士教導江文章以生的決明子熬成茶水來喝,不到幾週,他就不用再點眼藥水了。因為昔日的這段情誼,莊淑旂與江文章結下研發國產紅薏仁加工產品的緣分。

日本皇室的紅薏仁調理配方 回到臺灣發揚光大

1988年,莊淑旂希望將在日本研究有成的薏仁食療配方移回臺灣發揚光大,便找了江文章協助將配方調整至符合臺灣規範,並進行加工。「原料的選擇,劑量的調配,都是學問」,江文章說道。當時莊淑旂甚至為了乳癌動物試驗,特地蒐集、篩選薏苡品種,回臺後移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延續品種栽培研究。江文章也提到當時與莊博士合作加工研究的品種是「台中選育4號」,不管產量多少,為了開發健康的加工品而堅持契作著。

延續莊淑旂的紅薏仁調理養生觀點,江文章強調「精準膳食」的重要性。精準膳食是在營養均衡的原則下,針對不同的健康狀態「吃對食物」。以健康族群及亞健康族群來說,透過精準膳食就能促進健康,避免生病。因此,莊淑旂與江文章希望透過加工方式,讓紅薏仁的好處變成民眾日常唾手可得的食品。

臺灣要發展出自己的原料產業,就必須穩定生產,並且投入完整研究,才能區分出國產原料的優勢。
圖由左至右為進口糙薏仁、進口精白薏仁、國產紅薏仁。(攝影/黃鈞奕)

強化原料穩定性 國產農產品的拓銷關鍵

江文章根據推動國產薏苡產業的多年經驗建議,臺灣若期望發展自己的農產原料產業,應先選擇已有豐富科學研究的作物。「以日本來說,日本的原料供應穩定。反觀臺灣,應該要加強原料在機能性成分的明確性與穩定性。而且要把原料素材的規格講清楚,不是說含有機能性成分就好了,含量不穩定怎麼會有用?」江文章更指出,原料規格的不明確、不穩定,在拓銷上將會成為一大阻礙。

要有好的原料, 就需要有好的作物品種。江文章多年前曾經建議農政單位應重視並建立健全的國產作物背景資料,「就以黃豆為例,黃豆品種在不同地區、不同期別的大豆異黃酮含量差別是多少?含量穩不穩定?這些資料應該由各農改場協助整理出來,才會有價值。」此外,農政單位還須掌握原料的「穩定供給」,讓供應價格平穩,同時維持國產原料品質,如此才能與進口原料共榮共存。

臺灣中小企業策略聯盟 創造國產紅薏仁多贏局面

臺灣產業是生命共同體,產業鏈供應體系中,也要考量生產農戶種了之後,加工業者適不適用、利潤是否合理的回饋給農民等各種面向。江文章說:「農民不可能去扮演大企業家的角色,不可能期待農民都要去做薏仁面膜。要讓身為生產者的農民加入產業鏈,就需要讓農民知道提供好的原料品質,能得到好一點的利潤。」過去江文章曾經參訪中國貴州的薏仁產業,當地政府主要透過邀請7、8家薏仁加工業者參與供應鏈,讓產銷班和農民對接這些加工業者,串起薏仁產業。

雖然這類由大企業來帶動產業發展的模式,對臺灣而言相對困難,但江文章認為臺灣可以試著與中小企業做策略聯盟。結盟過程須衡量產業鏈中的參與者如何分工,透過策略聯盟中各個產業階段參與者的長處,讓薏仁跳脫銷售薏仁顆粒的一級產業階段,轉型為二級和三級。不過在推動異業策略聯盟時,容易造成有多家業者同質性太高、相互競爭的問題。江文章建議:「參考國外的做法,應考量是否能夠支持特定某幾家業者,開發出獨特的產品技術與素材,讓產品有所區隔,業者間形成良性競爭。」

研究成果應積極在海外發表 建立國際間的名氣與形象

以研究單位來說,江文章認為最核心的價值是開發素材的關鍵技術,其特性首重安全性和安定性,「開發的素材可以拿來賣,也可以自己公司使用,這與國外相比是有競爭力的。」至於產品開發,江文章認為是業者的執行範疇,研究單位不需執著於開發出終端產品,技術做得太完整,反而容易產生技轉金過高的問題,降低國內中小企業承接的意願。

要建構國產紅薏仁的健康產業,江文章認為有三大步驟:一是薏苡產地應有理貨與集貨中心的功能,穩定生產規格化的薏苡殼、麩皮或紅薏仁等原料;二是將國產薏苡原料朝向促進健康的保健加工品及美容產品發展;三則是透過行銷擴展國內外市場,並讓保健觀念融入一般家庭生活中。提到如何將國產素材向海外推展,江文章舉例南韓政府鼓勵研究單位將國產素材的成果到海外發表。如果有機會能讓國內各農業研究機構的研發素材成果,在政府的資源支持下投稿海外,長期而言,能強化國產素材在海外的信賴與知名度,增加行銷海外的機會。

江文章研究團隊延續莊淑旂的紅薏仁調理養生觀點,開發出多種紅薏仁食品。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1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