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營養午餐調理、加工食材多 萊豬擋得住?

政府鼓勵學校午餐採用三章一Q國產在地食材,每人每餐補助3.5元。(圖片提供/農糧署)

國內明年起擬開放含萊克多巴胺豬肉進口,雖然國人習慣消費溫體豬肉,國產豬肉具有相當競爭力,但外界擔心,含萊劑美豬勢將流入加工、調理食品運用,校園營養午餐首當其衝。這周國中、小學校陸續開學,許多家長聽聞政府將開放萊豬進口,考慮讓孩子「不要吃營養午餐了」!

面對萊劑美豬來勢洶洶,主要經營校園營養午餐的台北市餐盒食品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陳明信認為,因為美豬有很重的豬騷味,作為生鮮食材使用機率很低,「不必恐慌」;但調理、加工食品可以透過醃製、辛香料將豬騷味掩蓋,只要美豬比國產豬肉便宜,調理、加工食品供應廠商「當然有機會」使用美豬。

成本考量 學校午餐加工食材比例高

陳明信指出,目前各縣市學校午餐餐費差距頗大,臺北市學童每人每餐可有55至60元,但愈南部縣市餐費愈少,可以低到38元上下,60元餐費開立菜單中調理加工食品可能只占10%至15%,但38元餐費使用加工食品比例可能就會高達30%。根據教育部上學期統計,全臺自設廚房學校營養午餐餐費,國中平均一餐46元,國小則是43元。

陳明信說,以高麗菜肉包為例,目前只要主原料高麗菜使用國產食材,就能逕稱國產原料肉包,但其使用副原料肉末卻可能是進口的食材,要避免加工食品吃到萊豬,希望衛福部能嚴格要求加工食品的原料標示,不只主原料標示產地來源,其他副原料也要標。

總統蔡英文上周宣布國內開放含萊劑豬肉進口,教育部隨即函文公私立各級學校,要求「各級學校供應膳食,一律採用國內在地豬肉、牛肉之生鮮食材」,但校園午餐搞非基共同發起人黃嘉琳指出,教育部此函文疑屬行政命令,但援引法源依據是《學校衛生法》第23條第3項,該條文是說「應優先」採用在地優良農業產品,並不是「一定要」採用,函文恐無實際效力。

而且,這只是生鮮食材部分的要求,學校午餐還有大量的加工、調製食品,使用到進口肉品原料可能性更高。黃嘉琳說,學校午餐食材花費約占餐費7成,各縣市學校午餐實際可用食材費用30多元是常態,低的可能只有20元,在每餐要有三菜一湯的前提下,使用加工食品比例就會高,加工食品原料多元,如何確保每個原料來源都能清楚標示?

教育部函文公私立各級學校,要求學校膳食「一律採用國內在地豬肉、牛肉之生鮮食材」。(圖片提供/教育部)

調理食品溯源難 人力缺乏也影響學校午餐管理

此外,調理食品更是可能混入萊豬食材的「深水區」。黃嘉琳說,按照現行規範,食材供應業者即使使用美國肉品,只要在國內解凍調製,即可將其供應來源寫臺灣;雖然學校午餐使用食材須上網登錄,但目前的校園食材登錄平臺只記錄到食材供應商,當食材不是CAS臺灣優良農產品或產銷履歷農產品(TAP)等三章一Q食材,就只會記錄供應商是誰,其使用原料有可能不是國產食材。

雖然政府鼓勵學校午餐採用三章一Q國產在地食材,使用三章一Q食材即補助每人每餐3.5元,但調理食品卻不在三章一Q獎勵範圍之中。黃嘉琳並指出,國內公職營養師、廚工人員嚴重不足,在食材驗收、料理工作欠缺人力的狀況下,也會直接影響學校午餐依賴使用加工、調理食品,國內實應學習日、韓,盡快訂定學校午餐專法,讓學校午餐管理「於法有據」。

產地標示有助消費者選擇 但問題在「稽查」

為讓國人可以自主選擇食材來源,做為開放萊豬進口的配套措施,政府推動食材來源強制標示,未來除加工食品要標示其原料來源,散裝食品也要標示其「原產地(國)」。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則指出,「做原料來源標示當然有用,問題是稽查要耗費龐大成本」,國內針對武漢肺炎防疫之所以不採取「普篩」,就是怕耗盡醫療資源;開放萊豬之後,包括採樣、檢驗、稽核、處罰,在在都要人力與金錢,但花下這麼龐大的成本之後,是否反而會排擠到一般的食安稽查?

許惠玉表示,大家說美國豬肉比較腥不會使用,但其實豬肉風味只有大人吃得出來,學童正處於飲食習慣的培養過程,吃了也分辨不出來,從小養成他們吃美豬的口味,問題才大。

近年政府藉由補助、鼓勵學校午餐使用三章一Q在地食材,陳明信認為,這個政策已相當程度促使業者逐漸導入使用國產食材,但未來國人若對國產豬肉需求轉趨強烈,也可能帶動國產豬肉價格上漲,團膳業者期待補助能適度提高。

農委會農糧署副署長莊老達對此表示,現在每人每餐補助3.5元,實際上已將國產食材與進口食材價差計算進去,農委會期望未來隨著萊豬開放進口,學校午餐不管生鮮或加工調理食品,能同步要求所有肉品都使用國產溯源產品,但因學校午餐議題牽涉層面廣,尚待與學校、團膳業者及教育部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