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億養豬產業基金怎麼用?動保團體建議重建拍賣制度及冷鏈

國內消費者偏好溫體肉,市占7成。(圖片來源/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We Animals攝影)

農委會推出百億養豬產業基金,提升國產豬肉競爭力,預計每年編列24億元預算執行養豬產業發展計畫,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建議農委會,趁此機會徹底讓臺灣養豬產業走向現代化,包括建立屠體拍賣制度、建立肉品冷鏈,希望農委會能藉此百億基金,提升臺灣的養豬與豬肉產業,保障民眾的食品安全、動物福利,以及控制疫情。

總統蔡英文8月28日宣布110年元旦起,開放含萊克多巴胺的豬肉進口,並以產地標示方式,保障消費者選擇權。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3日召開記者會向政府提出三項聲明及訴求:瘦肉精危害動物福利也不利已、拍賣制度應改採屠體拍賣、打破溫體豬肉比較好的迷思。

動社副執行長陳玉敏指出,2010年一份由美國農業部贊助普度大學的研究顯示,餵食萊克多巴胺的肉豬,大腦化學作用產生變化,攻擊性增加,更容易去咬、追逐同伴,歐盟食品安全局(EFSA)2012年一份報告也指出,吃了萊克多巴胺的豬隻,攻擊行為增加,這些報告都說明「瘦肉精不利於動物福利」,因此動社反對餵豬吃萊克多巴胺等瘦肉精。

根據農委會統計,國人豬肉年消費量約90萬公噸,7成是溫體臺灣豬、21%是冷凍臺灣豬、8%是冷凍進口豬,國人偏好溫體豬的消費習慣很明顯。農委會畜牧處多年前即推動溫控供應鏈,希望改善豬肉品質及食品安全,因為臺灣屬亞熱帶地區,天氣高溫濕熱,溫體豬在常溫下放置一段時間後常滋生細菌,而有衛生及食安疑慮。根據農委會《肉品現代化設施補助作業要點》所設計的國產生鮮豬肉產品溫控供應鏈,屠宰場屠體待運區溫度10℃至20℃;屠體運輸車車廂溫度0℃至5℃;肉攤溫控設備10℃至20℃。

動社執行長朱增宏指出,符合肉品衛生安全的冷鏈,應是全程溫控至少與家裡冰箱溫度相當才適當,屠宰後的屠體是溫熱的,屠宰場應設有預冷室,讓屠體溫度降至7℃以下,以冷藏車運送肉品,維持運輸過程中溫控在7℃以下,送到傳統市場肉攤後,攤上應設有冷藏櫃,以免冷鏈功虧一簣。

臺灣溫體豬肉的供應鏈現況是下午4點肉品市場開始拍賣活體,晚上11時至凌晨1時進行屠宰,凌晨2時多開始運送,視距離遠近大約清晨4、5時會送到肉攤上,早起的消費者早上6、7時就到市場向攤商買豬肉,豬肉攤一般的營業時間會持續到中午,溫體豬肉買回家後若不是立刻烹調,一樣得立刻進冰箱冷藏。朱增宏說,屠宰後,屠體愈快進入冷藏溫度,對消費者的食安愈有保障。